浅析“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论文

文章 2019-07-13 10:29:50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摘要:人类的活动都有一个价值驱使问题,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本文试图将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文本”转移到“人”上来,根据人本主义原则提出促使人健康成长、主动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课堂教学价值观;健康成长;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们发起了多轮改革波,引进了诸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市场化理论等等,但是一线教师还是觉得应试技巧、模拟试题更实惠,新的教学价值观停留在文章里,公开课上,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是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而人是一种高级生命体,既有一般生物的基本特征,又不同于一般生物,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着,他人不可能代替自己活。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往里装知识的口袋型容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已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教授知识这一名学科的共性外,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塑造,承担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文字常识,应试技巧等,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再加上必要的机械训练,强化记忆,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机器来制造产品,或者说培养人才,而学生本身的感受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是极其渺小。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能触入到同一语系的社交圈中,渐渐成为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心灵的主人;使学生能与中外的贤人雅士对话,成为人情练达的明白人;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1]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个体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意义世界,而能自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界。”[2]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好准备。教学过程就是生命中的重要历程,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但是时下却有一股恶劣的风气,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定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环节分配的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样上课就变得跟演戏没有区别。

2、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主动发展,就要讲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主动策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合作交流中体现主动。不过,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却是远离了“主动”二字,学生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填鸭式”的鸭,要么是“牵牛式”的牛,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则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心理,出现了老师家长求学生学的现象,这是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为改变这种局面,很多有识之士作了积极的探索,如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3]

3、按需要重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按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和加工。一是以文本为单位组织教学,要根据结构的逐步复杂组织教学的认知主线;二是在教学某个知识时,将其分为两个教学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涌起过一阵又一阵的浪头,然而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使人们找到了最好的借口。有人振振有辞地说:“这改革那改革,高考升学率上不去有什么用呢?”“难道考上了大学素质就不高了吗?”然而,又有哪里的高考失败是因为改革而失败的呢?为什么容忍传统教学造成的高考失败,却如此害怕改革会带来失败呢?我们以文本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已经影响了人作为个体的主动、健康的发展,为什么还要让它继续这样消极影响下去呢?人作为一种智慧生物,为什么要强迫自己不愉快,为什么不大胆地去尝试呢!可喜的是,一批语文教学名师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而且高考成绩和社会效益都很优秀,为语文改革提供鼓舞人心的榜样。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23.

[2]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3]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