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修身修什么的点滴浅思

文章 2019-07-13 10:19:02 1个回答   ()人看过

“修身”修什么的问题。“大学之道”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说,“修身”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修身)是:“明明德於天下者”;“修身”的内容(也就是修身修什么)最后推导为:“致知在格物”。对此,本人在《关于对“致知在格物”的点滴浅思》篇中由于内容所限仅仅简而言之的浅思为:“‘致知在格物’。就是达到明白人的‘知’的规律,近而推究明白万物的规律”。那么说明规律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本篇浅思的主要内容了。

首先,要弄明白人的“知”的规律是什么。南怀瑾先生把人的“知”微言为:与生俱来的“能知”和后天的“所知”。在这里主要是研究“能知”的规律是什么。在下认为:人的“能知”是人由类人猿演变的漫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而且,这种演变现在还在继续着。我们现在想象着三、五十万年以后我们人类的“能知”,就像北京猿人想象我们今天人类的“能知”,一样的不可思议。所以可以说“能知”的第一个规律就是:人类的“能知”是来源于人类生存的实践。只不过是在人类的某个发展时间段上的人的“能知”,是随着某个个体的人的降生而体现为是与生俱来的。这样“能知”的第二个规律就是:人的“能知”就不可避免的带有类人猿的动物的痕迹,而且,这种痕迹会随着人类的演变越来越淡化。这已经被人类的发展史所证明了的。那么,这种来源于人类生存实践的“能知”,也就是逐渐的脱离动物,与动物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能知”的内容是什么那?在下认为,一是欲望;二是人性。那么,“能知”的第三个规律就是:欲望和人性不但左右着每个人的一生,同时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左右着人类的演变。这同样被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史,社会史,人类史所证明了的。人有别于动物的欲望就在于,也就是“能知”的第四个规律是:有更高层次需求的思维并且还在不断的自我提高,人类的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的。但是,欲望仍然是人和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时人的欲望又是相对更多的保留了动物的痕迹(如: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总是在力图挣脱人性的束缚。因而会产生一些恶欲(凶杀、掠夺、征服、战争等)。本来动物的欲望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人性的“善”,而对应出人欲望中的“恶”。这也就是“能知”的的五个规律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本性“善”。这五个规律分别都是一篇很大的题目只好另论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修身”修的就是一个“善”字。就是用人的本性善去抑制、淡化,人的欲望中的带有动物痕迹的恶欲,使之成为人一切活动原动力的欲望。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但是,欲望和人性左右的人的一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演变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寻找适“中”。可是又总是只能够接近适“中”,却永远达不到“中”的程度。正如《中庸》所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一个大规律,也就是天下万物的总规律,“致知在格物”么,也就是达到明白人的‘知’的规律,近而推究明白万物的规律。因此,《中庸》接着所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点滴到此本人深深感到,话未尽,理未穷。但又都说到了,正可谓是浅思么。又要接着开始点滴怎么样“修身”的浅思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