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来自巧设问题教学论文
摘 要:主要从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化,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问题;新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开发固然有很多途径,但最根本的动力的还是源自问题,问题本身的提出、解决和拓展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由此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化,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悬念”的问题
悬念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泉。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渴望认识“悬念”背后的答案。如,在演示喷泉实验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即在演示时先用注射器喷入极少量的水,结果学生没有如愿看到美丽的喷泉,心中更激起想看到喷泉的欲望。这时抛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产生喷泉的原理。学生为了解开这一“悬念”从物理原理和化学物质性质的角度寻找答案。然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弥补刚才实验的不足,实现喷泉。于是学生从产生喷泉的原理着手,很快找到了不少方法。
二、“类比”的问题
类比指具有相关性的几个对象中,利用其中一个对象推测其他对象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创新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内容,适时地加以概括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且还能据此举一反三,实现创新。同样化学中也有“貌似神异”的知识,运用类比来认清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现象背后的实质,把握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做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后,学生容易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和乙醛能与氢气加成的事实上得出加成反应的原因,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经受思维的洗礼,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三、“发散”的问题
发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多向的和开放的思维模式。
从较低的要求来说,指作用于某一问题时能沿着这一问题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从较高要求来说,指从某一问题能发散到其他问题,从单向到多向的扩展,形成创新。教学过程就是力求全面认识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全部过程,启迪学生求真创新的思维模式。如,在让学生回答怎样收集NO气体时,学生当然毫不费力地回答用排水法。然后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如下这个装置,请学生设计如何利用这一装置进行收集。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就发现:只要先在集气瓶充满水,再按短进长出进行收集即可。此时顺势利导请学生为这个装置开发一下它的功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共列举开发了不少功能,现归纳如下:若是a进b出有:①洗气或除杂;②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③医院供病人吸氧时用于调节供氧速率的装置。若是b进a出有:④排水法收集气体;⑤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⑥排水间接测量气体的体积;⑦防止倒吸的安全瓶。
四、“探究”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创导探究性学习,把原本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用探究的方式重新设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前,针对该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靠性、安全性比较高。根据学生的建议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节课从课堂的探究和推理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在教室专供演示实验的小桌上预备实验装置和试液:盛有稀硫酸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各一只;锌片、铁片、铜片、炭棒若干;导线若干及电流计、滤纸等。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和规范操作,特提出如下要求: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6~8人为一实验小组,由平时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实验过程。注意观察现象,随时记录并及时停止实验,每次使用时要先洗擦干净。鼓励各小组积极思考,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现象最多、最清晰,实验规律分析最透彻。同时组内加强合作,可以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探讨咨询。这样开放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积累探究历程,丰富探究阅历。在课堂上,各小组都把本组的探究记录与大家交流探讨,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得出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尝到了实验探究的甜头。教师趁机循思利导,把课堂的探究继续下去,延伸到课后的实践中去,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制作一个原电池,评比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实用奖,使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赢得创新,效果很好。
基于此,巧妙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又通过对问题的连续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继而提出对问题的反思和新的看法完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历程。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细心大胆的开发,这样的“问题”便“随处可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