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中国城阅读理解答案
消失的中国城
——来自纽约的报告
高耸的红色牌楼、林立的商铺招牌、成片的中国餐馆,以及熙熙攘攘来往的中国人,中国城,这个曾经是美国各大城市标志性的场所之一,如今正日渐凋零。
“房租控制”
纽约的中国城算是美国东部最大的中国城了。这里的中国城不像波士顿、费城、华盛顿等城市的中国城,没有红色的牌坊。走到哪里看到中国特色的小店开始多起来,就算是中国城了。这里大多是10层楼以下的旧房子。一楼为店铺,楼上为民居。在一家大型银行做风险管理的安德鲁(化名)就住在那里的楼上。他告诉记者,自己住在中国城内一户有“房租控制”的两居室里,和他同住的还有两个弟弟。他们一个月的房租只有450美元,而相类似的房型如果不是“房租控制”,在中国城所处的曼哈顿下城起码每月3000美元。
“房租控制”是纽约为了保护低收入租户不会被房东赶走而出台的政策。“房租控制”管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住宅楼。现行版本是1943年通过,规定如果每月房租低于2000美元,无论市场行情如何,房东每年房租上涨的幅度不能高于一定比例,通常是2%。“房租控制”还可以在家庭范围内继承或转让。
因为房租便宜,房东并没有什么动力进行房屋的装修和改进,安德鲁的公寓还维持着几十年前老旧的风貌。“其实,中国城像我这样年纪的中国人已经不多了。大多都是老人。年轻人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搬走了。我以后结婚也肯定不会住这样老旧的房子了,但现在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节约不少钱。” 安德鲁说。
华埠共同发展机构行政总监陈作舟告诉记者,他曾进行过一个调查。纽约中国城5000户租户中,4200户为“房租控制”的租户。恶劣的居住环境自然对有能力负担好房子的高收入华人年轻一代,尤其是对有孩子的华人家庭没有吸引力,而留在中国城的多为低收入的老住户。
产业变迁
说起中国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琳琅满目的中餐馆。其实,中餐馆只是纽约中国城的支柱产业之一。曾经的另一个支柱产业是成衣厂,这里曾经雇用了3万多名工人。陈作舟说起当年唏嘘不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口纺织品逐步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9·11”则是压垮中国城成衣业的最后一根稻草。“9·11”发生后,因为警戒封锁,材料运不进来,成衣也运不出去。本已风雨飘摇的成衣业经此一劫就正式成为历史。
缺乏新的支柱产业、无法产业升级是中国城面临的最大问题。
美国各地中国城的大发展是在1882年美国通过歧视性的《排华法案》之后,华人被驱赶进划定区域的中国城。当时,由于禁止雇用华人甚至很多公共服务也不提供给华人,中国城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体系和社会服务系统。
基础设施投资的缺乏和“房租控制”造成中国城始终难以摆脱脏乱差的形象,产业升级步履维艰。好的医生、律师哪怕是华人也不愿意在中国城开设办公室。
雪上加霜的是“9·11”之后中国城所处的曼哈顿下城受到巨大打击。许多银行搬迁到了曼哈顿中城,世贸中心附近大约5万个工作岗位流失,中国城的中餐馆也损失了大量午饭客流。
背水一战
在采访中,陈作舟不止一次地用背水一战来形容现在的中国城。面对困境,中国城必须重新赢得中国人的青睐,创造出成功的商业环境。
“以前中国城很排外,只有广东话和福建话,现在逐渐地包容各地来的中国人。” 陈作舟说,“中国城满足投资移民法律定义的‘目标就业区’,只需要50万美元就可以办投资移民。”
纽约亨特学院教授彼特认为,中国城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种族人数在曼哈顿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变革消减了贫困人群的生存空间。他认为,中餐馆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才能给中国城带来稳定的客流。“进一步提高、完善社区的工作条件,这样当地的居民才会再次光顾并维持当地商业。”彼特说。
(摘自2014年4月22日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周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报告开篇用一组简洁的排比句概括交代中国城昔日的繁华,与如今日渐凋零以至近乎消失的中国城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唏嘘。
B.纽约的中国城是美国东部最大的中国城,高耸的红色牌楼是其醒目的标志,不像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的中国城,没有红色的牌坊。
C.因为“房租控制”政策的保护,安德鲁在纽约中国城的租房,月租只需450美元;类似的房型,在曼哈顿下城月租至少3000美元。
D.“9·11”事件和美国通过的歧视性《排华法案》,使纽约中国城的发展步履维艰,中餐馆和成衣厂两大支柱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E.作者转述纽约亨特学院教授彼特的看法,目的是由纽约的中国城扩展到美国所有大城市的中国城,揭示它们由盛到衰的共同原因。
(2)纽约的中国城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3)请简要说明画线句“9·11则是压垮中国城成衣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含义。(6分)
答: 。
(4)华埠共同发展机构行政总监陈作舟希望中国城背水一战,重铸辉煌。你认为他的希望有可能实现吗?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答: 。
【答案及解析】
12. (1)A E(答A得2分,答E得3分;答B得1分;答C D不得分)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从相关语段中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错误项与相关语句密切相关,对考生正确理解句意有导向作用。
【解析】B项无中生有,“高耸的红色牌楼是……标志”来自第1段中的排比句,但这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城共有的特征,纽约的中国城“没有红色的牌坊”。该项对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个句子理解错误。C项概念错误,曼哈顿是纽约的一部分,纽约的中国城就在曼哈顿下城。该项把曼哈顿当成了另外一座城市。D表述杂糅,“9·11”事件和歧视性的《排华法案》对中国城的影响不是一回事,该项把二者杂糅到一起了。A E两项符合文意。
【答题技巧】“综合分析,区别对待”是破解此题的技巧。就本题而言,如果孤立地看,“这里的中国城不像波士顿……等城市的中国城,没有红色的牌坊”是有歧义的,但与后面的句子综合起来分析,歧义就消除了,于是即可对波士顿等城市和纽约的中国城“区别对待”:前者有红色的牌坊,后者没有。B项即被排除。因为纽约的“房租控制”政策,在纽约的曼哈顿下城房租是450美元,如果没有这一政策,房租则至少3000美元。即可排除C项。“9·11”事件对纽约的中国城是一大劫难,终结了中国城的历史;而歧视性的《排华法案》则促进了美国各地中国城的大发展,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排除D项。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混合在一起时,往往需要运用“综合分析,区别对待”的解题技巧,考生应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力求熟练掌握。
(2)①有着光辉的历史,曾是美国各大城市标志性的场所之一。②环境脏乱差,贫困人口多。③产业单一,而且产业升级非常艰难。(每点2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从相关语句、语段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本题对锻炼考生的概括能力很有“实战”意义。
【解析】按照记叙顺序,从总领全文的首段中可概括出①;从第一部分中可概括出②;从第一部分中可概括出③。解答此类试题,照抄原文语句是考生普遍易犯的错误。这样做,一是答案冗长,不得要领;二是抛开“概括”,另搞一套。如此答题,效果可想而知。对较长的文段进行概括,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提炼,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考生应在“概括”上下功夫。
(3)①说明“9?11”之前,中国城成衣业已经风雨飘摇,就像一只不堪重负、摇摇欲坠的骆驼。②“9?11”事件给中国城成衣业最后一击,使之正式成为历史,就像加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其压垮。(每点3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根据文意理解重要语句,揭示其内涵,试题涉及一个寓言故事,对开阔考生视野很有好处。
【解析】画线句把中国城的成衣业比作一头负重已达极限的骆驼,把9?11事件比作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根稻草分量再轻,也能把骆驼压垮。把这两个比喻和原文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即可正确作答。
(4)答案示例一:可能实现。①敞开胸怀,降低门槛。克服排外思想,降低投资移民的标准,包容更多的来自各地的中国人。②改变环境,重塑形象。环境恶劣是中国城的顽症,要舍得投资,花大力气搞好环境建设。③提高质量,完善条件。用高质量的服务和良好的社区工作条件,创造出成功的商业环境,重新赢得中国人的青睐。采取这些措施,定能重铸中国城的辉煌。
答案示例二:不可能实现。①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城市的变革消减了贫困人群的生存空间,中国城的消失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背水一战,无济于事。中国城始终难以摆脱脏乱差的形象,无法吸引各类人才。③产业单一,难以为继。缺乏新的支柱产业,产业升级困难重重,单一的中餐馆独木难支。因此,重铸中国城的辉煌是不可能的。中国城的居民只有顺应历史趋势,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两种观点都可以,每点2分,语言整合2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立意】考查筛选主要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从比较鉴别的角度,引导考生发表富有创意的见解,对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检测作用。
【解析】本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答“可能”或“不可能”都是站得住脚的,只要理由比较充分即可。前者主要在“背水一战”中寻找依据,稍加整合即可;后者的理论依据是专家的话“城市的变革消减了贫困人群的生存空间”,事实依据则要从文章各个部分筛选。最好按照“总括+简析”的格式整合答案,即先总述理由,然后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解答这类观点针锋相对的探究性试题,“按图索骥,依事说理”是重要的技巧,即根据观点从文本中查找相关信息,然后依据文本事实,简要阐明理由,把自己的观点支撑起来。就本题而言,如果答“可能实现”,就要找可能实现的理由;如果答“不可能实现”,就要找困难,而且是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样答题,观点才能站得住脚,理由才能令人信服。切忌抛开文本,说大话、空话。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