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试金石论文

文章 2019-07-13 09:06:53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教学活动是一项双边活动,具有实践性和互动性,无论教学改革的步伐走向哪一步,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所谓水涨船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驾驭,教师要更有效地完成一堂课,需要学生的大力配合,这样,师生才能一唱一合,配合默契。然而,如何才能使水“涨”起来呢?这就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更需要学生心会凝神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创设一个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教学行为 学习方式 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进行转变,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而是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一转变并不说明教师退却为旁观者,而是以另一种层面与学生贴得更近。教师可以走向课桌成为学生中的一份子,可以就某个问题和学生进行辩论,可以与同学们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其实不然,教师要以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点拨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吸取知识。要具备“一桶常换常新的水”,才能满足学生索取“一杯水”的要求。

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飞跃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关键是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正确地进行合作、交流和探究。探究、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盲目性和冲动性。因此,教师的正确点拨和启发是极其重要的。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讲明讨论的内容、方式、范围、时间限定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讨论的问题不宜过多,否则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在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我对两个班进行了不同的组织,一个班重在诗歌的诵读上,并且精心设计了一个研讨问题,另一个班重在讨论、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上,然而,实践证明前者教学活动要比后者有效得多,因为学生并未亲身经历丧失国土的悲痛,因而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一大串问题的讨论感到不可理解,因而讨论问题盲目,不深刻,相反,他们对诗歌诵读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朗读时,大声朗读,诗歌朗诵比赛的活动中他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强盛,而且讨论问题时,目的明确,结果显明,效果明显,此时,教师已无便多言。这就是教师的点金之术。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才会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和启发学生,才会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不断改进和变化。其中,较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引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所谓合作探究就是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有多个人在合作的方式下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在于大家能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此种学习方式下,讨论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但无论怎样,教师绝不能置之度外,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气氛和热情,对极少发言的同学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一种民主、合作、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学习。

我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单元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堂课文活动课,此时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体会广阔无限的语文世界,使他们明白语文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活动时,我让学生三五成群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小记者采访、应聘活动、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等,使他们在各类活动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与实践,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融洽的。教师不仅要教学,而且要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才能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才能对教材内容和材料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计划。现代化的教师要从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转向研究者,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外,教师还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使合作的精神深入人心,使探究的价值永放光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