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造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一个内容。蛋壳玩具是学生喜欢的玩具之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会用蛋壳、彩纸和其它材料,把自己喜欢的有、彩纸和其它材料,把自己喜欢的有体验到蛋壳变成艺术品的乐趣。
2.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蛋壳玩具图片,目的是启发学生创新设计,为学生创新表现提供更大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随着课改已经有三年的成长史了,他们对于手工制作的一些方法都已经很熟练了,对立体形象思维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设计出新的立体形象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大部分同学能够表达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立体的有趣的形象。
三、设计理念:
1.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乐趣。
3.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观察体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用卷、折、粘等多种方法在蛋壳上制作有趣的玩具造型 。
2.在对比、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并归纳出有趣造型的特点,并运用于作品之中。
3.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废旧物品变成艺术品的乐趣。
重点:会制作蛋壳玩具,并感受到蛋壳变成艺术品的乐趣。
难点:
1.能通过引导发现有趣的造型的含义及特点
2.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直边彩纸怎样才能粘在椭圆形的蛋壳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范样。
学生:各种材料、剪刀、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课: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们十分想和你们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它们都是谁?(激发兴趣)
二、 作品欣赏(课件)
1.动物,人物还有动画片里的形象图片。
2.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它们?(引导学生说出形象有趣) ..
3.什么样的形象是有趣的造型? .....
(出示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有趣的卡通形象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有趣的含义及特征,幽默、滑稽、夸张变形等)
三、 看一看,想一想(课件)
1.材料:(蛋壳、乒乓球、彩纸、毛线等)
问:看一看这些图片,想一想这些物品,你想做哪些有趣的形象?如何把它们
变成有趣的蛋壳玩具? ..
2.图片对比:(生活中的图片或卡通形象和用蛋壳做好的有趣形象,如:蛋壳、孙
悟空、白免等)
问: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图片是平面的,蛋壳玩具是立体的。)
问:蛋壳适合当做动物或卡通形象的哪个部位?
适合做动物或人物卡通形象的头部或身体。
四、说一说、画一画:
1.要想使图片中的形象或你自己喜欢的朋友变成有趣的立体蛋壳玩具,你有哪些好
办法吗?
2.在纸上画一画,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们说一说,找同学汇报
(同学们在自己设计草稿的基础上,老师又快速地展出各种作品,这时同学们
跃跃欲试,思维拓展。)
3.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使这些物品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你们想看吗?(总
结归纳,出示范作)
4.课件展示:(小组讨论汇报)
(1)你能看出它们是怎么做的吗?
(2)怎样才能把直边的彩纸粘到椭圆行的蛋壳上?
学生汇报制作方法:
①首先先做一个结实漂亮的底座。
底座:扇形卷起来,剪平,做出下粗上细的柱形,这样比较稳固,可以进
行装饰花边等。
②通过卷、剪、粘贴等方法做自己喜欢的形象。
五官:如鼻子可用卷筒做成立体的,头发可用毛线或彩纸剪出来,铅笔卷
的方法。
★直边的纸隔一段剪一个小口,这样就很容易跟蛋壳粘在一起了。
★在制作中你还发现哪些好的方法可随时地告诉大家。
五、 师生共同制定标准:
1.形象设计得有趣、奇特
2.用多种材料和方法
3.颜色搭配得鲜艳
六、 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制作方法。
七、 课后延伸
许多艺术家们还用蛋壳制作了许多不同艺术品,请大家欣赏,你想还有哪些废品可以利用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有意识地把有趣的造型作为知识点并把它隐藏起来,我用有趣的卡通形象和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做对比,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自己发现有趣造型的涵义以及特点,并运用于蛋壳制作之中。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特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评析:
新课程提倡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去发现新的知识点,教师利用课件中的卡通形象导课,并出示油画作品和卡通形象做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哪些形象属于有趣的造型以及其特点。并用图片和蛋壳玩具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平面的和立体的)。给学生大量的作品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设计出有趣的蛋壳玩具,并从中发现新的制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