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3 08:07:46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存疑”中延伸?我还采用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因为学生离农村生活比较遥远,对农作物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在阅读过程中未能体会出其中的“欢快”的感情。课后通过查询,我发现“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后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很是有效的。我感觉到: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不过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引导学生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篇二:北大荒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优美的文字对学生具有感染力。 对于课文的教学,我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小河清澈和原野热闹。因此,在学生预习及课堂观看朗读视频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重点,提炼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秋天的北大荒哪些地方的美景,学生提炼出天空、小河、原野后,自然过渡一句:“那么,北大荒的天空是什么样儿的呢?”进而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节,描写天空美的这一段,边读边体会天空到底美在哪,当学生经过默读稍有体会后,让学生试试轻声读,看看能不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接着,请学生介绍北大荒的天空,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天空 “一碧如洗”。

学习天空中流云的美,我激趣引导学生——白天的天空一碧如洗,傍晚的天空更美呢,谁来说说看,傍晚的时候,天空有哪些美景?指名学生介绍完后,问学生你喜欢傍晚天空的流云吗?(喜欢),喜欢它的什么?(颜色美),进而将文中颜色的词变成相应色彩,同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流云的美,接着引导:作者也非常喜欢天空的流云,他看到这些美丽的流云,就好像看到了???以此引入比喻句,但是文中的比喻句比较长,学生不易梳理,于是,我以练习的方式,出示一短一长的比喻句的前半句,指名学生说下句,让他们理清练习中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转入文中的比喻句,让他们明白文中是把流云比作锦缎,而非天空比作仙女或流云比作仙女。理清比喻句后,引导他们知道这个比喻句的作用是突出流云色彩的美,色彩的多,那么句中有一个词正是说明颜色美,颜色多——“五彩斑斓”,通过近义词的扩散,让学生积累词语,最后启发学生想象既然是“五彩斑斓”,那天空中除了银灰、橘黄、血红、绛紫,还会有什么颜色呢?以此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五彩斑斓”并且使学生放松心境。

本节课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有效方法。借助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本的内涵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在本节课上采用了重点词突破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凸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中的重点词“热闹非凡”,让学生细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再来品读大豆、高粱、榛树这三种景物的特点,从“演唱”“笑声”“燃烧”等词感受的原野的“热闹非凡”。学生初步理解了本段的构段方式,我是借助对学生朗读指导来突破之一重点。先是突破重点词、句的朗读,其次是在学生有了对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用之精

妙的基础上再读,我在引读时给以提示,如“高粱在乐呵呵地演唱,原野变热闹了”,“榛树叶子如此红火,原野变热闹了”。这样的朗读既有技巧的渗透,又再次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巧妙地与学生交流,此刻学生已经体会到原野的热闹,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重建与不足:

首先,授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 其次,时间没有调控好,课堂的进度、课堂的伸缩性没有拿捏准,以至于留给学生读及写的时间过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深入到课文中,我在课堂中带给学生的视觉感官较多,却忽视了将这些感官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印刻在脑海中,所以感觉课上的有点“飘”,并且是方向并不十分明确的飘。这样的课堂,教师讲的会累,学生听的、感悟的会茫。

再次,课堂教学重心下移不够,贯穿整个课堂的是师讲生听,如果采用组内合作探究,组际比赛的方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谈谈我课堂中的失误,我所说的失误是教学设计上有,却在课堂中漏掉的环节:

1、巩固学生对“先总后分”构段方式在习作上运用不够,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以“先总后分”构段方式来组织内容的,是进行学法迁移的好样本,抓住中心句把握好段落的框架。写时也可以用上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因为平时学生有接触这些修辞手法,再加上我在课始的读书要求、课中的品读课文、感情朗读这些环节中渗透了学法指导。如“下课了,校园里热闹非凡!”为开头,练习写话,这节课没有呈现出来。

2、天空流云的色彩美,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没 能够指名学生读,让学生能够在听、读中比较、感悟。

以上为我此节课的反思,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克服。

篇三:《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作者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现情境

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着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学生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结合教学过程,我将北大荒的小河、原野、昔日的北大荒、北大荒人修水利开荒地等图片及文字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二、读为本,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丰富想象,巩固知识

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注意听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还有的说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高粱这位快乐得涨红了脸的小伙子为什么唱歌呢?他想把自己的歌声献给谁呢?学生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个调皮的男孩说高粱在唱流行歌曲,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似乎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我们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

四、深化主题,拓展思维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叫“北大黄”呢?接着,我展示了两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当然,这堂课准备仓促,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努力,追求那份属于北大荒的独特之美:纯净而又绚丽,宁静而又高远。

篇四:《北大荒的秋天》课后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告诉读者北大荒的秋天是美丽富饶的。作者选取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为描写对象,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北大荒秋景图。

一、审题

上课伊始,让学生辨别《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天》和《北大荒的秋天》这三个题目的区别,弄清前两个说的是秋天这个季节的特点,后面这个讲的是一个地方秋天的特点这个地方秋天独有的特点。

二、整体感悟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的特点?是课文的二到五自然段。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而课文的最后,第六自然段在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在学生交流后总结出文章各个部分所起的不同作用:引出下文—美丽富饶—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再引着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秋天的北大荒。

三、精读课文

在学生交流北大荒秋天美丽的景物时,我引导学生紧扣每句话的关键语句展开阅读。

在学习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时,我通过抓住“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五彩斑斓的锦缎”一句,让学生体会流云的色彩美。这句话比较长,后半句还是一个比喻句。对于刚学比喻句的学生来说,会写比喻句和写好比喻句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堂上,就要让学生习得写好比喻句的能力。于是,将这句比喻句在缩句、扩句的基础上,体会比喻句的贴切,体会这句比喻句的妙处,恰当好处地写出了流云的动态美、色彩美。

在学习小河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小河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找到一些关键字词,来体会,来朗读。读时体会这种画面的美感。

学习原野一段时,主要抓住农作物数量多、品种多,声音热闹和颜色热闹几个部分来体会原野的热闹非凡。

而物产一段则紧扣“大豆摇铃千里金”一句来体会北大荒物产的丰富。这短短一句话中有几个疑点,在课堂上质疑,学生交流。“大豆”指的是田野中的大豆吗?其实不仅仅指的是原野里的大豆,还指北大荒原野、江河、草甸子等地方全部加起来的“宝物”,这个词这段文字中就有。“金”字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满眼的金黄看来都是宝贝、都是一笔笔财富啊!由此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进行阅读。

四、多媒体辅助,指导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为根本的手段,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或许这样说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我以为这样说是最有必要的。这一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北大荒的秋天(读出感情)。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北大荒的秋天。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讨论完了以后,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我让学生通过观赏流云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流云的表象,随后让他们想着画面再读课文,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朗读的形式也以个别读为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没有做到很好。譬如在这个个别读环节中,如果

学生读得不好,就要让告诉学生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字词来读会更好,接着不要让这位学生坐下来,而是采用给学生第二次朗读的机会,弥补自己第一次朗读时的遗憾,这样两次的一对比,其他学生马上能体会到,原来抓住关键字词来读是这么地重要!

篇五:《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很适合训练学生的朗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此环节以读为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在品读是我重点突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比喻句写得既形象又有想象力,把“西边的流云”比作“仙女洒落的五彩缤纷的绸带”。第四自然段的拟人句也很生动,“豆荚”会发出“哗啦啦地笑声”,“高粱”能“扬起黑红黑红的脸蛋”,这些句子无不让学生徜徉在读书的海洋里。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是总分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仿写。在读书时首先要弄明白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教学生找出中心句,这样在要求学生仿写时他们才懂得要围绕中心句来写。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平面读的现象,读书的效果不明显。有些地方引导还不到位,语言缺乏激励性和鼓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