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山凯歌》阅读答案及翻译
龛山凯歌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
短剑随枪:指战士配有长短兵器。
红冰:一作“冰红”,血凝结成的冰块。铁衣:铠甲。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
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
2.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
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
短衣随身带枪,暮夜合围,冷风夹着雪片,扑向人面。
来朝喜看骑兵,一路凯旋,寒光照着铠甲,一片红艳。
背景:
公元1555年(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此役由浙江总督胡宗宪指挥,会稽典史吴成器(字鼎庵)统兵进击,遇敌死战,以一当十,大获全胜。获胜之时,徐渭正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据所见所感,写下了《龛山凯歌五首》以及文《龛山之捷》记其事。龛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东北五十里钱塘江边,当时有龛山寨,明军戍守于此。这组诗另一版本作《龛山凯歌为吴县史鼎庵》。
赏析:
《龛山凯歌五首》是明代文学家、艺术家徐渭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叙写了明军与倭寇交战的场面及获胜的经过,反映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讴歌了明军将士所向披靡的威武雄姿和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全诗描写生动传神,格调激昂雄壮。
前两句写明军将士或持短剑,或握长枪,在傍晚时分将俊寇四面包围,奋不顾身,浴血拼杀,勇歼敌人。“短剑随枪”,展示武器装备,反映军队训练有素,轻装上阵。“暮”字点明时间。在夜幕的掩护下,正好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合围”,是这次战斗的特点。表明有周密布署,要全歼敌寇。“寒风吹血着人飞”,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突现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风助军威,直杀得楼寇血肉横飞,鲜血飞溅到战士身上。“寒风”二字点明时令。靡战之时,正值隆冬,寒气凛冽,寒风刺骨,气候恶劣。“血着人飞”,以点带面,写出战斗之激烈,伤亡之众多,把敌我双方生死搏斗的场面描写得生动传神。此句表现出战士不畏严寒,不怕牺牲,英勇拼杀的昂扬气概和勇武精神。
附
龛山凯歌五首
【其一】
县尉卑官禄米微,教听黄绶着戎衣。
贼中何事先寒胆?海上连年未解围。
【其二】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其三】
红油画戟碧山坳,金镞无光入土消⑸。
冷雨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
【其四】
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凭将志译传番语:看尔来生敢再来!
【其五】
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
更教厮养眠营灶,自向霜糟喂铁骢。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