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育观角度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教育论文

文章 2019-07-13 06:59:23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教学的发展,初中体育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改革的推进,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下,许多一线体育教师对其产生了不理解的情况,与此同时,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体质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所以,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为初中体育的改革找到方向。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前提下,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初中体育教学 改革

一、引言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体质状况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因此,国家十分重视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而这项工作的开展,从根本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身体和心理大幅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出现体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究其原因,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难辞其咎。因此,在国家相关教学政策的指导下,需要从实际行动中,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原因

孟建伟在其《教育与人文精神》一文当中,将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包含的目的、具体内容、方法论等具体内容与现在的教育改革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有效结合传统意义上各个教育理论,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和改革服务。这种意义上的改革,从根本来说,就是更好地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人自身,从人的本能角度出发,倡导进行回归生命本质的生命化教育。而从精神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能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真正的意义上关注受教育个体,无不体现着当今学校体育在向着“以人文本”和“终极关怀”的人文方向上迈进。润泽其灵魂,对生命幸福感的关注,以及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层面,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进行的解释和说明。

而从方法论的角度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认为,如今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着巨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注知识和技术的教育,造成知识论、认识论同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分离,使学生只知道一味学习,不关注知识、技术与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虽然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却使学生缺乏求真、求新的品质。因此,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改革需要有效避免“没有价值主体的知识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和“没有生命主体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要在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有效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教育,是由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引起的。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非常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在生理方面,他们处在青春期,而由于生理的变化,给其自身的心理活动带来种种的波动与冲击;其心理特点为,依赖性和独立性共存、自尊感和自卑感交替、自闭型与开放性同在,并且也是其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需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前提下,利用积极的、科学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引导。

三、以人为本教育观角度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逻辑背后的人性

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教育观从内容上要求在知识技术和知识文化的学习下,充分发掘知识、技术背后所蕴含着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内容当中,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层面上也应注意体育这一专业和体育文化对应着的是人性中的何种向度,因为人性与教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从初中学生角度出发,我认为,传统的体育精神,即“争强和友爱”,是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体育教育是由传统西方体育演变而来的,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传统体育的思想基础,要将中西方体育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学校体育教育当中。这种人性可以理解为西方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而东方体育则倡导的是一种人的必要性,两者应互为一体,才是真正的体育。

2、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不但重视体质的增强,更要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各个学科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又是所有学科必须面对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但在这次的初中体育改革当中,其目标并未得到有效的明确。在目标的设定上,我认为,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改革教育观加以深化和利用,有效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并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出路。这从根本来说,需要从知识本体出发,将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更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不但领悟世界意义,也要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如果可以将知识的讲解、技术的传授、体质的增强进行协调统一,就能够达到较好的体育教学状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在注重强健体魄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课上,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是其基础,但是塑造心理的目的不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而且其影响和塑造又是无形的,在体育课程当中,任何体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都会给人的心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在任何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都应更注重人的心灵的提升。

3、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知识、技术、体质”与“全面发展”的紧密联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从许多活动来看,是一种养成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习惯的过程,而初中体育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法层面上,并非只有增强体质这一个层面的发展,更需要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学校体育对于增强学生体质的工作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但体育技术中蕴含着知识,增强体质必须采用一定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式必定要由一定的运动技术构成。三者在互相渗透中互为表里,掌握好三者的关系在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层面上需要得到广泛的注意。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绝不是脱离于目前的学校体育体系的,更不可能自成一派而另起炉灶。脱离了实际那只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贯彻人文精神教育并不存在像平时教授技术动作一样有程序先后之分,必须在扎实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融合与发展。

四、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非独立存在,它并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说教,而是教育的灵魂。其在方法论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必定是通过扎实的知识传授才能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是将广博的体育知识作为通向完美学生性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为到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彼岸而奋斗不止。

参考文献

[1]肖玲王潇寒赵燕2007特奥会——体育人文精神高度发展的象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2]王英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体育人文现象——以中国特色的体育人文精神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1(04)。

[3]陈德敏向勇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呼唤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4]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5]陶波涛实施体育新课标背景下鄂州市城区九所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10)。

[6]张震伟新课程标准下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3)。

[7]张广容我国“新课改”以来学校体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