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论文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发生顺序为“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能力”,可见注意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反馈和情感交流等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志、性格和能力的培养,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进行的,教师要用智慧多变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也许专业但晦涩难懂的话是听不进的,更不要说长时间的注意了。而活泼逼真、形象有趣的语言容易吸引学生。如把惯性说成是“惰性”,即物体本来怎么样它就爱怎么样,懒得改变,直到有外力来改变它。浮力可以说成是向上托的力,同时用手向上比划一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讲失重时这样问学生:在外太空,在你的头上先后放一团棉花和一座大山,你的感觉会如何?讲质量和重力的区别时问:你的质量是因为你有血有肉而产生的还是因为地球把你向下吸引而产生的?这样通俗的语言能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知,思维活动容易处于活跃状态。另外教师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切忌学生懂的你还反复唠叨、学生不懂的你又浮光掠影,这样学生当然兴味索然、昏昏欲睡。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如果在一节课上反复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学生会厌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标新立异。教师应当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1.实验法
实验是科学课堂上最容易吸引学生注意的外部刺激,所以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动手,获得最直接的感知。新课导入时用实验往往能悬念叠起,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住。如研究压强时,先准备两张质量、形状相同的凳子,在一张上系一根细细的钓鱼线,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通过凳脚和钓鱼线用手提起这两张凳子,请其他同学注意这两位的表情。两位同学的手受到的压力其实相同,但为什么一个同学表情轻松而另一个表情痛苦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强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整个过程学生讨论得很积极。
2.辩论法
可精心设计一些需要新知识而又容易被旧知识或生活错觉干扰的情境,使大部分学生“上当”,进而产生矛盾,再通过老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错误就一目了然,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例如讲二力平衡应用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水平推讲台,没推动,问:为什么推不动?许多学生回答:摩擦力太大了,推力太小了。师:摩擦力大于推力的话桌子会静止吗?如此不断地层层深入,直到学生心服口服。 3.提问法
教师提问学生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获取教学反馈,更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后,学生都以为掌握得差不多了,略有松懈。其实这个概念不是那么简单的,于是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我马上安排了以下几个问题:(1)20℃时,在100克水里溶有甲物质30克,则20℃时甲的溶解度是30克,对吗?(2)20℃时,在100克甲物质的饱和水溶液里溶有甲30克,则20℃时甲的溶解度是30克,对吗?(3)20℃时,在50克水里最多可以溶解甲30克,则20℃时甲的溶解度在50克水里时是30克,对吗?(4)在100克水里最多可以溶解甲30克,则甲的溶解度是30克,对吗?这几个问题许多学生都答错了,他们立刻乖了很多,心服口服,再也不敢小看溶解度,注意力一下子又集中起来了。
三、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不断交替和转换,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单凭无意注意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因为学习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干扰。教师要精心组织,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给初一学生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取同样的两张纸,把一张撕碎,再用打火机把另一张点燃,比较这两张纸的“下场”有何不同。学生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过来。
意大利的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有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通过各种活动,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生动有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三版。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