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豌豆教学反思范文
一颗小豌豆教学反思(一)
这次经过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共同努力备了《一颗小豌豆》这一课,由我来执教,我认为课堂的整体效果和我们预期的有一定的差距,并不是很成功。我分析原因只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于学生还是有些高估。例如在讲小豌豆的生长环境的时候,引导学生找到了相应的段落,并进行朗读,认为学生一定会说小豌豆的生活环境不好,毕竟那是窗台上的裂缝,只有一点泥巴,可是学生好像对于这样的环境不能理解,认为有点泥巴环境就很好了,在课上,如果我们让学生想象让他去那个裂缝里生活,他愿意吗?也许这样一个小问题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吧,这和我的经验不足有关,这时候也有点过于着急了,所以有些时候给学生的空间有点少,这和我所研究的问题和相符,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桥”,让学生很自然的跟着你去走,并且还能有所创造。
第二:课上的问题过于琐碎。我们在备课时准备的很冲分,但是在理解重点的部分时,我们的问题不够具体,我们在备课时讨论的还不够细致,没有具体到哪一个问题要怎么问,学生的每一种回答我们要怎么去接,起引,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了,通过我来执教,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课上虽说是激情饱满,但是在遇到一些“意外”的时候,还有有点手足无措了,这样我之前问的问题和后来重复的问题就有些不一致了,也让三年级的孩子有点茫然了。
第三:朗读指导少。朗读的形式也少,在课堂的开始有些浪费了时间,所以在理解重点的时候读的少,说的多,学生的自主理解部分也有点欠缺,课堂学生的主题地位就不够显着了,我有时又有点像在演独角戏,三年级我们不能过多的去理解,还是应该在读上去指导,我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朗读,不能只是老师的简单指令,的确,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我认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都应该如此,想法设法的去读,每次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部觉得枯燥。这样朗读就是学生喜爱的课堂程序了,而不是老师简单的发令。
第四:“高帽子”没戴好。我们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怎么给学生戴“高帽子”,在备课时我们也准备了很多“高帽子”,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我送出的很少,还有很多“高帽子”留在了我这,适时的表扬,能够让学生有荣誉感,更有学习的动力,想得到“帽子”的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要比其他同学积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准备,并且要多送“高帽子”。
最后,我们要就的三大问题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只是有的还不够完美,这也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的最爱,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得到成长。
一颗小豌豆教学反思(二)
《一颗小豌豆》这篇文章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房间里住着一位病得很厉害的小姑娘,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从中得到了快乐这样一件事情。首先,我认真阅读了课文,因为它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整篇文章在读下来之后,感觉作者不是在写故事,而是在讲故事、说故事,那童稚的语言、口语化的描述,都能让人感觉到作者好像正坐在人们面前,娓娓地给人们讲小豌豆的故事:“时间一天天过去,豌豆荚慢慢的变黄了,豌豆也慢慢的变黄了,它们长大了,长得结实了”,“不一会儿,小房子给打开了,五颗豌豆滴溜溜一齐滚了出来”,“第五颗,就是那最小的一颗豌豆,飞到了一座小楼的窗台上,骨碌一滚,滚到一条裂缝里,那裂缝里有点儿泥巴,上面还长着青苔”,“猛劲儿长”,“可不是嘛,小姑娘的脸色好多了,她还能自己坐起来,坐上整整一个钟点呢”……语言虽然浅显,但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而“绿阴阴的,好像一间绿色的小房子……它们一排儿坐着,谁也不跑来跑去”、“ 春天到啦,树枝该吐出小芽儿来了。小草儿也该从土里钻出小脑袋来了”则是完全从儿童那种非常天真的角度来描写,用儿童的眼睛、儿童的耳朵和儿童的心灵去看、听和感受,极富情趣,表现了儿童单纯朴素的情感世界。学生在阅读之后,也可以较快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能感受到小豌豆的活泼、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随着着名的童话故事而自然的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从中感悟小豌豆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呢?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是一篇长课文,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其中,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十分深刻,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就犹如蜻蜓点水,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主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够理想。因此,对于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教学时,我以“这是一颗怎样的小豌豆?”这个问题贯穿全文。抓住这一问题就可以把全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因此,从重点句入手,把理解句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从词句到篇章再回到的词句的阅读过程,它的显着特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由此,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认真钻研教材,区分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教学重点,提炼出一条贯穿全文教学的主线,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一颗小豌豆教学反思(三)
这篇文章讲述了小豌豆希望能给人们做件好事,终于在发芽、长叶、开花的成长过程中,给屋内患病的小姑娘带来愉快与生机的故事。
全文无一爱字,但读后,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萦绕,有一丝从心底自然生成的感动,让人回味,使人不由自主地随小姑娘心情的变化而变化,随小姑娘病情的好转而欢乐,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爱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爱不惊心动魄,不荡气回肠,但却润物无声,自由流淌。
但是,对于能给他人做件好事的小豌豆被学生表扬一番,就这样学习就够了吗?作品的深度和可供学习的地方就这么点吗?我不满意。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安徒生的这篇《一个豌豆荚里的五颗豆》。我发现,课文对原作的改编之处还是很多的:课文没有提到呆在豆荚里时,小豌豆们的感受;课文只写了豆荚中第五颗豆的遭遇,没有其它的豌豆的结果;课文中没有提到小姑娘的家境贫穷,而原作在这方面是动用了一定的笔墨的……
在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中,我对比了课文和原文,发现了原文是这么写的:“从前有五颗豌豆住在一个豆荚里,它们是绿的,豆荚也是绿的,因此它们相信整个世界也一定是绿的……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些豌豆变黄了,豆荚也变黄了。‘我想是整个世界变黄了。’它们说——也许它们是对的。”看了这段话,我想着好笑——学生可能早就接触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相信不少孩子阅读过改编给儿童看的安徒生故事,可能在他们的眼里,改编过的故事是真正的安徒生写的童话,我想,这是改编少儿故事的通病。现在,录入课本的故事还不是原装货,那么还要让学生只看伪故事吗?
思前想后,我觉得在课文的教学时,我不能只让孩子知道课文,而不知道真正的故事内容。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豌豆荚里的五颗豆》。
在课上,我先教学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课文,而后,我出示了原文,并且强调,改变原文的用意,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找到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原文这样写,课文这样改的原因。尽管不能详解作者的原作,但是,学生还是很有收获的——
他们知道了课文之所以写一颗豌豆,因为它是主角,如果写其它豌豆的遭遇,一方面课文会更长,不宜我们在上课时全部学懂,而且内容会不集中。
他们知道了豌豆们住在豆荚里,觉得整个世界就只是这个小豆荚,豆荚怎样,世界就是怎样,所以他们的愿望就是:“想到更远的地方去”、“只想睡觉,但也要换个环境睡”,而这样显得小豌豆的愿望更可贵——不但不好高骛远,而且更有意义。这样的认识比照课文,暗示更明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