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城乡结合部初中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路径论文

文章 2019-07-13 06:20:47 1个回答   ()人看过

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实施策略,特别是通过课堂互补分组、缩放有度、分块探究、多向互动、深化思维、形成内驱力等途径达到目的。并就进一步采取课外探究、家庭实验等策略提高探究效率,阐述笔者的观点。

小组合作探究;互补分组;缩放有度;操作优先;分块探究;探究内驱力;有效性

初中科学课标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把握科学本质。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是达成以上目的的基本途径。就厦门城乡结合部生源来说,由于多数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淡薄,行为习惯随意,动手操作能力差异较大,导致课堂实施的效果不彰,特别是对那些探究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对物理教师来说,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采取合理的策略有效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实验探究课堂效率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经历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目的。

核心概念界定: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是指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社会转型期,地处城市附近或城中村,经济较活跃,信息畅通,本土农村生源占少数,多数生源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家庭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家长就业种类丰富的区域。

一、摸清学情、互补分组,引导学生突破合作交流瓶颈、自主动手探究

(一)通过摸清学情、互补分组、培养习惯、先宽后严突破合作交流瓶颈

1.互补分组

这是突破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瓶颈的人文基础。

摸清学情:

由于厦门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学生的成长背景、风俗习惯、文化基础、合作探究能力等差异甚大,教师仅凭经验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等常态方法难以精细地了解学生。实践表明:还要展开家校联系法、学生成长袋记录同步分析法、问卷调查等详细研究,包括学生心理的研究。

互补分组:

(1)性别互补:男女生均匀搭配;(2)性格互补:外向与内向共组;(3)能力互补:探究能力强弱共处;(4)地缘互补:不同区域生源同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互补分组有利于探究成员间优势互补。

笔者在多年教研工作中发现:4人一组,两排紧靠,需要探究时前面两位同学倒转即形成四人合作小组,能做到分合自然,可以适用于各种课型,且不用扭转脖子,操作性强。

培养习惯、先宽后严:

新课标要求培养初中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本来对初中生要求不高,但由于教师要求过严,导致人为增加探究难度。本来该区域学生探究能力偏弱,结果不少学生难以动手操作,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刚开始探究时,还是放宽要求,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明确目标—合作预习—分组探讨——明了原理—准备器材—设计方案等培养良好探究习惯,利于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二)通过缩放有度、分块探究、操作优先等策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

1.通过循序渐进,缩小实验开放度、引导设计实验方案等策略使学生能动手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实验

方法:先指导学生自行设计探究简单易行的实验。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待学生探究能力有一定基础后再加大实验的开放程度,使学生能动手操作。

【案例】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做法:先引导学生会测量小铁块的质量,再测量水的质量

以上做法学生容易操作,因为先进行实验的开放度低、限制条件多,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渐次增大实验开放度,学生就能够动手操作了。

2.通过分块探究、实验展示等策略使学生能动手探究有较大难度的实验

【案例1】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先引导学生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把全班分成两半,一半同学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另一半探究浮力与V排的关系。分别请同学代表实验展示后,再交换探究浮力与另一因素的关系,这样做降低了探究难度,便于动手操作。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操作的实验还有: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等。

【案例2】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

先请学生代表在讲台上演示:认识、摆放器材—注意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大阻值的位置——画电路图——实物连线——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处理——整理器材——交流评估等。

再分组进行探究。这样做虽然降低了实验开放度,但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比多数同学难以动手操作的效果好。

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的实验还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多向互动、捕捉生成,实验展示、多元评价,促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形成探究内驱力

引导城乡结合部学生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中能交流、会动手操作,这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基础。

取得较高效率的关键是能抓住探究现象、兴趣,数据规律等生疑、释疑,促进思考,通过交流、求证、实验展示产生成就感,形成持久探究行为内驱力。可用如下方法达到目的:

(一)小组合作探究时

1.引导学生多向互动,泛向捕捉现象、趣点,促疑、促思、促生成

(1)引导学生多向互动,促成课程资源多维融合

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形成生产、生活的一切对象都是课程资源的广义课程观。根据探究需要多向互动获取探究资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教材互动、生——探究现象互动等。

(2)泛向捕捉现象、趣点,促疑、促思、促生成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提出的系统学习理论中的试误学习规律,探究活动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包括错误的)通过泛向捕捉与促进都可以成为较好的学习资源。

【案例】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

学生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显示电源电压。此时教师可以泛向捕捉因操作错误引起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电表电阻特点,最终发现电表装反了。这同时也是很好的电路故障分析案例。从疑问出发,抓趣点,促进学生思考,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能提高探究效率。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