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十一册《碧螺春》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3 06:02:11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六年级语文上册《碧螺春》教学反思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应用也越来越频繁,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使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因此,现代信息交互技术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技术势在必行,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6课《碧螺春》第二课时。

2、在本课教学之前,农村学生对于茶还仅仅是一种“看过”的理解,对于有关茶的知识是少之又少,对于江南茶园更是从未见过。基于这种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搜集并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学生通过询问、网络等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这些知识将成为本课学习的基础。我就孩子们搜集图片及自己搜集视频制成课件,应用于本次教学过程中。

3、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忆已学知识,在多媒体图片及老师创设的去碧螺春茶园游览的情境中,扮演导游,回忆上节课知识,回忆了碧螺春的产地、名字的来历,学生们入情入境,进入文本,仿佛真到了江南一样。

4、 接着,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有图片有音乐伴奏,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朗读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5、接下来出示文字图片,学生感情朗读,勾画制茶时动作的词语,同桌讨论交流,再让孩子们结合图片模仿制茶时的繁忙情景,体会到茶手的勤劳、心灵手巧。

6、最后播放一段制茶时的视频,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制茶的工艺,对茶手那娴熟的炒茶技艺无比敬佩。

总之,电子交互技术的使用,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兴趣,体现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我觉得十分成功。

篇二:六年级语文上册《碧螺春》教学反思

冀教版课文《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精髓。

一、调动多种感官,领悟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首先,始终把“朗读”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导入新课时的听录音朗读,初读时的自由朗读到精读时的感情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了文字饿内涵,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其次,通过实物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碧螺春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产自苏州,是我们家乡的骄傲。虽然学生平时在家里见到过碧螺春,但却没有细细地观察过它。教材中虽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绍得细腻、唯美,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为此,我发动有条件的学生从家里带来上好的碧螺春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闻一闻碧螺春的香,品一品碧螺春的味。这样,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能深刻感受到碧螺春茶的无穷韵味。

二、争做小小诗人,让课堂充满诗情画,。

文中最后一小节中提到: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谈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为碧螺春写一首或一句清新的小诗;或为碧螺春写一句广告宣传语,

让家乡乃至祖国这一值得骄傲的物产能更快地走向世界。有了前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经从心底深深地爱上了碧螺春,因此他们都跃跃欲试,他们时 而凝神沉思,而时斟字酌句?? 那份认真的劲头不溢言表,仿佛真的是一位位小诗人在搞文学创作。学生写出了“碧螺春香使人醉”、“一品碧螺消百愁”等精彩的诗句。

篇三:六年级语文上册《碧螺春》教学反思

《碧螺春》是冀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刻画,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名字的典故及其采摘、炒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茗的场景。全文向读者展现了三幅充满情趣的画面: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夜品茶图,趣味盎然,令人神往。在作者笔下,辛勤的劳作、复杂的工艺都是一种文化,一种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淌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明丽的色彩。

为了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体现“读中求解、读中求悟”,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而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这课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是教学这课的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清晨采茶图”:

采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不多,为了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我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自己去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现“清晨采茶图”美的句子以及表现采茶姑娘勤劳和灵巧的词语,反复朗读,仔细感悟。最后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高境界,并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2 “入夜焙茶图”:

课文中有一段介绍了制作碧螺春的方法,学生对这一段的热情大大超处了我的想象,在处理这段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了解碧螺春制作的方法以及过程,在初步了解基础上,找出描写焙茶手焙茶动作的词语,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一次读时,我有目的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能够体会焙茶手能够将茶叶制作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师傅的手艺肯定了得。

作者说焙茶手那四个动作一个一个做很简单,但是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混淆,在他的提醒下,我和学生一起做这四个动作,才做第二遍,又很多学生已经分不清这四个动作的先后顺序了,还没有做第三遍,几个嘴快的已经在下面嘀咕了:“这些焙茶手真厉害呀”、“四个相似的动作能丝毫不差,水平到家啊”、“他们做这四个动作时速度比我们要快多了”。更有趣的是一位学生在底下模仿作者介绍的“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时手脚大乱,左手和右手做一样的动作,学生“工艺茶”了。

3、“月夜品茶图”:

我让学生三品课文。一品,先配乐自己朗读课文,初步谈谈感受。二品,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各自泡茶,观察茶叶入水的情形,同时结合作者所观察到的情形,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三品,师生互动,教师先品茶,给学生读悟创造了条件,学生再品茶,亲身感受,同时结合作者品茶时的感受,配乐反复品读课文,使感情再次得到升华。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并非尽善尽美。

1、学生朗读时虽然入情但不够动情,我还要多进行朗读指导。

2、由于时间关系,我对于“清晨采茶图”没有拓展。这一段用了很多优美的词句,有比喻句、拟人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或者自己说说还能用哪些词句来描绘春景,或许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