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3 05:15:57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虽说是精读课文但我原计划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可是课堂的生成却超出计划,用了两节课。在开课之初,我首先请一名同学上台板书课题,可是,同学们看着我只是笑,没有同学自告奋勇,也没有同学毛遂自荐,在我的目光下躲闪,唉,老学生了,还得重新磨合,有点烦恼,没办法,尽快调整吧。我看有点冷场,就拿出老把戏,点兵点将吧,这是刘宇鹏看着我笑,离我最近,我就点他,这是个有点特殊的孩子,孩子母亲单独找我帮忙教育,我点名,可是他只是笑,不肯上台写字,“老师,我的字不好看,我下课抄课文吧。”在我的鼓励启发之下,终于上台写了题目。可是,由于他的字体不太好,每写一个就会引来阵阵笑声,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一脸严肃的看着同学们,看我的脸色,学生也忍住了笑声。“字写得不好,我们可以再练,上台就是练习机会,不仅练字,还锻炼胆量,你连写得勇气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笑别人?刘宇鹏好样的!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把真诚的掌声送给他!”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看出了许多,有羡慕有佩服有后悔,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还要多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乐说、会说。

写课题过后,我指着课题,看着学生,抛出了话题“说说你心目中出色的老师。”也许是刚才激发的作用,也许是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少同学说,就像你杨老师这样的!我一笑,“不准拍老师马屁。”学生都笑了,课堂活跃起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爱心,对学生好。”“有责任心,会管学生。”“懂得教学方法,学生能高兴接受。”“关心学生。”……看着这些孩子的开心无拘无束的表达,我没有按计划制止他们,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吧,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之后,我也笑得出了声,“呵呵,懂得词还不少啊,同学们对老师的要求挺高的,看来做出色的老师还真不容易!不过,老师一定会努力的!做咱班出色学生的出色老师!”

在课堂小结时,学生都能够总结出受到要遵守公德、遵守校规的教育,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课文到此结束,对于本课谁还有疑问?”“没有。”“我有,”我一本正经的问学生,“课文一直说是黑人学生,可是题目为什么是出色的老师?”“因为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说是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他是我人生的老师。”看来学生还挺聪明!我趁机总结,“是呀,我国古有一字之师,一日之师的说法,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遵守公德遵守规则。”

这节课三起三落,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学生真的是不再是小学生了,不能小看,今天的这节课着实是给我上了一课,同学们今天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多么明确的要求:有爱心,有责任心,学识渊博,讲究教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出色的老师,只有努力,在努力!

篇二: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领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感悟语言,领悟主旨。我决定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中的关键词,“牵一发动全身”,主要想紧紧围绕文本,依托文本来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词语,阅读、感受、思考,潜心的触摸文字、走入文本,形成对话,产生共鸣。按着这个思路,我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课堂上,如果学生的读书有思维参与,读书就会具有持久的动力。当然,为了落实目标,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首席”角色是不能丢的,在学生个性解读时要鼓励,在学生认识肤浅时要引领,在学生矛盾困惑时要点拨。

如:在理解了“仗义”这个词,学生并没有读出后面的感叹语气后,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我’看来,黑大哥怎样做才算仗义?”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发表意见:可以把“我”叫到一边,悄悄的告诉“我”,让“我”去补过;可以先帮“我”撕下广告,再来教育“我”……总之,不要告发“我”!再让学生细读第8自然段,他们发现,这样的高额处罚和黑大哥这样的处事方式,都让“我”不能接受,心里极度愤懑!于是,学生读得声情并茂,相信他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这样不断的点拨,引领着学生思考,进行读书的指导和提升,有层次,有梯度,就能够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把学生的感悟不断引向深入。

当然,课堂中的失误也不少。例如:在教学黑大哥送还手表又告发后我的情感变化的段落时,在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内心想法和黑大哥当时的内心世界这一复杂的情感时,没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把我的情感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而且,在这一段的体会中,教师的小问题设计太多,导致此环节师生问答的次数较多,教学显得有些累赘。其实,这时完全可以把细节整合化,放开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我和黑大哥的神情,揣测我此时和黑人大哥的内心世界,这样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课文插图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最后环节设计的讨论:“为什么我和老太太都认为黑人学生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此时下课铃声响了,为了体现教学的完整性,我只好把这一环节自己做了小结,草草在黑板上做了板书。虽然,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但文章真正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讲公德的人却没有给学生点破、点透。这些地方是本节课留下的一些遗憾。

篇三: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健性标准。语文课堂也由此增添了许多可喜的改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多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灌输性教学相比,不可否认,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是,有专家指出,有的公开课,甚至是平时所谓的研究课只是一种“时髦秀”,我们是否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过程中为这些华而不实的新教学观念警醒过、思考过?我们是否在课后去跟踪追问学生一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没有?我们是否在备课、上课的各环节中注重优化的同时更侧重文本的阅读?本人也经常上一些公开研究课,但反对力求“课堂活跃”的一些教学设计。

一、倡导 “民主和谐”,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张扬学习的个性,以求达到教学的更佳效果。于是,随之而来的“你想先学习那一段”、“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你发表一下高见”、“选择你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研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试试”等,充分体现语文课堂高度民主程度的用语频频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出现,学生也确实喜欢老师交给他们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在教师们高度民主的背后却仍隐藏着过去陈旧的“独断”现象,只是这种“独断”变得难以发现罢了。其实不管学生是否喜欢,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许多教师其实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课堂的延续,无论学生想学与否,还是得跟着老师走,只不过课堂上多了那些不中用的“民主”附属言语罢了,打着“民主”外包装的“填鸭课”经过一翻重新包装后还是粉墨登场,教师不但是“主导”,更是成为了绝对“领导”。 2002年,本人参加省新课改培训时,跟随大家在深圳听了一节语文示范课。之后,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感慨地说:“不要再演戏了,再演下去,我们的语文课完了。”过后,我想专家所说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仍是绝对“领导人”,而不是主导或引导。

有些课堂恰好相反,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也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有一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名着,一位同学激动地说猪八戒懂享受。老师点评说,像猪八戒这样活着的日子挺潇洒……于是乎课堂上增添了不少生趣,争论也多了,学生发言也增加了。可是,到头来,整节课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设计的重点、难点,课堂却成了热闹的辩论赛,主要内容也被“民主”争论掉了,我们的教师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成了新版的“放羊”课,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对比“杜郞口”,他们的课堂主线是明晰的,我们想学,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学到基本的也是精髓的东西呢?

二、鼓励“合作交流”,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上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的方向,这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语文素材,提高语文素养和对问题的见解能力。在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实践着这样的理念,但效果又是如何呢?如果教师未曾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只是一味盲目地去模仿,那只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知道小组合作活动不仅是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各自热闹地讨论片刻,更关健的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任务地完成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初中生,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唯我独尊,讨论时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变得乱糟糟,一些“活跃分子”则趁机搞小动作,这样不仅会影响讨论效果,更无法使讨论深入。如果合作只流于形式,只在乎教师口令中的“开始”与“停止”,而不管学生讨论些什么,合作到何种程度,思想上交流到什么层面,讨论中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只会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势必会冲淡有效课堂的浓度。

因此,“小组合作”要求学生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尊重与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开放课堂”,冷落了“文本”解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开放”: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目标的开放,课程实施的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形式多样的、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以体现新课程理念。由此,现实中有些教师便开始绞尽脑汁在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有唱有跳,有写有画,有生动的故事又有各种表演,有美妙的旋律又有趣的动画,总之教学手段、形式五彩缤纷,犹如丰盛的筵席,一盆盆地皆被老师端进了课堂这张大餐桌。而课堂上不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就组织学生谈论、对话,甚至不尊重作家作品的主体性,无视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全凭个人喜好和直觉妄加断语,恣意歪曲。大概受时下流行的各种影视文化“戏说”之风的影响,结果,唐僧、孙悟空、武松等人物形象已经歪曲,如有老师学生一番争论之后说无才无能只有德的唐僧功劳并不在几个徒弟之上,却成了佛,就像现实的一些腐败现象,比方说哪些官员哪些名星等等,把课堂的内容扯得太远了;而有的古典、经典诗词佳句也被肆意篡改,如作文点评课上,有老师表扬学生习作中改写的《春晓》变成了“千年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香港脚,臭得不得了。”这样的解读,在课堂上的确能博得学生甚至听课老师的哈哈大笑。然而,笑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经典的散文丰满含蓄的语言荡然无存,众多名着中光彩动人的艺术形象扭曲变形,课材作品中纯真的感情、热烈的追求、不屈的抗争、高贵的心灵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文学趣味的低俗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更把可怜的文本冷落在课桌一旁,成为了摆设,宝贵的时间在种种热闹的氛围中慢慢地流失。

四、运用“多媒体”,削弱了“情感”交流

多媒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及对师生角色等诸多深层面也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许多教师就将这把“双刃剑”带进了课堂,便时不时地提着它舞动。如若舞得好,会让教学如虎添翼;如若舞得不好,多媒体那喧宾夺主的特点就凸现无余。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辅教”成为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成了看电影或图文的场景观摩,把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情感的时间挤掉了。众所皆知,我国着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到各地讲学,他的讲课令多少听课者如痴如醉,但他靠的不是多媒体而是课堂艺术。因此,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在课堂上,尽情而熟练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做法只会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只会削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一节下来学生只是好奇,最终什么也没学到。

现在,新课程已深入校园,走进师生日常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激活课堂行之有效,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显神通。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其中的含义,避免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既“活”又“实”新课堂。但是,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用看幻灯片、放录像、听音乐等等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一堂好课,需要学生的活跃,但“课堂活跃”不一定是一堂好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课堂是否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老师教学反思发言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