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邓绾传》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邓绾,字文约,成都双流人。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稍迁职方员外郎。熙宁三年冬,通判宁州。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明年,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
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之政,皆出司农,故安石藉绾以威众。绾请先行免役于府界,次及诸道。利州路岁用钱九万六千缗,而转运使李瑜率三十万,绾言:“均役本以裕民,今乃务聚敛,积宽余,宜加重黜。”富弼在亳,不散青苗钱,绾请付吏究治。畿县民诉助役,诏询其便否两行之,绾与曾布辄上还堂帖。中丞杨绘言未闻司农得缴奏者,不报。凡吕公著、谢景温所置推直官、主簿,悉罢去之,而引蔡确、唐坰为御史。
五年春,辽人来理边地屯兵境上声言将用师于是两河戒严且令河北修城守之具绾曰非徒无益且大扰费帝从其言而止。又言:“辽妄为地讼,意在窥我。去冬聚兵累月,逡巡自罢,其情伪可见。今当御之以坚强,则不渝二国之平,平则彼不我疑,而我得以远虑。苟先之以畏屈,彼或将力争,则大为中国之耻。”帝览疏嘉之。
安石去位,绾颇附吕惠卿。及安石复相,绾欲弥前迹,乃发惠卿置田华亭事,出知陈州。又论三司使章惇协济其奸,出知湖州。元丰中,知荆南府,历知陈、陕、永兴、青、邓诸州军。元祐初卒,年五十九。
译文:
邓绾,字文约,是成都双流人。考中进士,是礼部第一名。不久,被升迁为员外郎。熙宁三年冬天,邓绾被任命为宁州通判。当时,王安石得到皇帝的特权,上书分条列举了几十条时政,认为宋朝兴盛百年,人们习惯于安定、沉溺于太平,应当进行改革。又上书谏言:“陛下得到伊、吕的辅佐,制定了青苗法、免役法等法规,百姓没有不歌颂您的恩泽的。凭借我在宁州的所见来看这件事,管理一路都是这样;凭借管理一路的经验,管理天下也是这样。如果有非常好的方法,希望不要流于肤浅的议论而要坚决执行。”第二年,升任侍御史知杂事、管理司农寺。
当时,常平、水利、免役、保甲的制度,都出自司农之手,所以王安石借邓绾来威慑众人。邓绾请求首先在开封府的辖地免除徭役,其次在各州县实行。利州路每年耗费九万六千缗钱财,而转运使李瑜大概有三十万,邓绾说:“平均徭役本来是使百姓富裕的,如今却致力于强征横敛,积累财物使自己宽裕,对此类事应该加重处罚。”富弼在亳州,不散发青苗钱,邓绾请求将其交给有关部门查办。京郊的百姓因助役法而上诉,皇上下诏询问是否可以两面实行助役法,邓绾与曾布就递还堂帖。中丞杨绘说没听说司农能行使职权,便没有回复。凡是吕公著、谢景温所设置的推直官、主簿,全部免去其职,而推荐蔡确、唐垧担任御史。
熙宁五年春天,辽人前来侵犯边疆,将军队驻扎在边境上,扬言将要出兵,于是两河戒严,并且命令黄河以北修筑守城的打仗器具。邓绾说:“这不仅没有益处,而且非常扰民、耗费物资。”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停止了此事。又说:“辽人假意为土地边界争执,其意在窥视我国。去年冬天,他们连续几个月聚集军队,在边境徘徊许久才自行停止,其真诚与虚伪由此可见。如今我们应该顽强地抵御他们,那么就不会改变两国间的平等地位,公平的话他们就不会怀疑我们,而我们就可以为长远做打算。如果我们先害怕并且屈服,他们或许会据理力争,那么这将是中原最大的耻辱。”皇帝看了奏章后,对他的看法非常赞赏。
王安石离任之后,邓绾依附吕惠卿。等到王安石恢复相位,邓绾想弥补先前的行为,就揭发了吕惠卿置田建华亭的事情,离开京城做了陈州知府。又弹劾三司使章惇协从、帮助吕惠卿所做的奸邪之事,离开京城做了湖州知府。宋神宗元丰年间,邓绾担任荆南知府,历任陈、陕、永兴、青、邓各州知军。元祐年初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