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生死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文章 2019-07-13 03:46:55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教材分析:

1、本文篇幅较长,但是脉络清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完美的结构里,延展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遇到危险——化险为夷——感到欣慰),富有艺术感染力。

2、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并揭示人物品质。当感觉到所处位置要发生海啸时,皮埃尔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是“立即离开这儿”,还是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当责任心让他选择留下打灯语时,它为客轮开始没有看清灯语而急得发疯;为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当客轮转航后,他心情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得知没有船只和人员伤亡时的欣慰。这些作者都作了细腻的描写,从而突出并揭示了人物的崇高品质。

二、设计理念:

1、熟读: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那么,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获得的根本凭借和途径是什么呢?古人告诉我们:最佳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熟读,虚心涵泳,反复吟诵。也就是说,课文“范型”是凭借,阅读实践是根本。以课文为凭借,以读书活动为根本的外部语文(范文语言)信息的加工内化过程。张田若先生曾经说:“我认为一课书教完之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

2、精思: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转变,鼓励积极探究,大胆质疑,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3、感悟: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早就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遵路识真”。即指导学生边读书边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理解皮埃尔的心理活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危险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皮埃尔的心理活动,体会皮埃尔船长舍己救人,危险中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撰写批注: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如此美丽,生命又是如此脆弱,有时生死仅距一步之遥。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与书中人物进行一番心灵的对话。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考验面前的表现,写上批注。静静地读书,用心去体会。(保证充分的时间写批注)

二、学习课文:(交流感悟)

紧扣生死主线,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感悟,逐一解决。

1、方法引路,渐入情境。

寻找自己感动的地方,评价皮埃尔,感受英雄形象。

出示:“不,我不能走!现在我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确切知晓这场海难即将发生的人。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以这句话为例,重点指导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理解、体会,相机让学生板书皮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船长》一文。

2、文本交流,进入情境。

A辨析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

(1)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停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

(2)皮埃尔的心也在抽搐,他知道,这很可能是生命力即将耗尽的信号。

让学生针对这两个句子和这两个“抽搐”质疑。这两个“抽搐”意思一样吗?(、联系上下文理解)

克勒松的手脚为什么会不停地抽搐?

(3)指导朗读:是呀,皮埃尔的心在抽搐,我们的心也在抽搐;皮埃尔的心十分痛苦,我们的心也十分痛苦;皮埃尔的心异常焦急,我们的心也异常焦急。

(4)朗读比赛,男生、女生、教师进行朗读比赛。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通过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走进皮埃尔的内心世界。

3、文本交流,情感体验

B、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地说话:“亲爱的,原谅我……”

让学生个性化的读,教师点评,渗透个性化的朗读。

C、“谢天谢地,”皮埃尔自言自语,“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配乐《爱无止境》,指名学生朗读。

三、拓展想象,延伸情境

给课文补白,此时皮埃尔醒来了,看到了最新消息,但身体状况还不是非常好,我们只能派五六个代表进去采访,你们准备问他什么问题?

上台表演。

四、探讨生命,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生死的课文,学习了这一课,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感悟?写上一两句话。

生命感言:_______________ 。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海啸这样的天灾面前,人本身是渺小的,然而皮埃尔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做出的抉择,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将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扬起不朽的生命风帆,树立起一块不倒的丰碑。

五、向同学推荐有关生死的文章、书目、电影

六、板书设计 :

印度洋上生死夜

皮埃尔 (学生板书对皮埃尔的感悟)

七、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语文教研员许红琴评课:

薛丽芬老师上的六年级的《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听后感觉大气,充分放手让学生读、悟,师生交流顺畅。

第一、凸现一个“读”字,读有层次,螺旋上升,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时间,充分体悟,读得顺畅。师生相互交流,理解更深了,将文本的情感与自己体验相结合。学生读不到位,启发学生想了再读。

第二、凸现一个“学生主体”。给学生思考、探究时间,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主选择,文本是学生自己读懂的,情感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感受是学生自己体悟的,师生交流融通,教师定位准确,收放自如。教师的点拨使薛老师做到了“理性的教师权威”“平等中的首席”。

第三、凸现学生对文本“多元的解读”。学生个性化解读,想自己所想,想别人所想,想别人所未想。

商讨:

1、老师的引导也应渗透。如:可让学生联系上文度假时的欢乐,救一个人与救一船人;两个“抽搐”的理解。

2、师生散点式的讨论,最后串成一体,应有一条主线。情感时进时出。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