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在入职初期阶段受到诸多压力,容易导致课堂管理失效,影响其职业认同感。分析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成长环境,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获得专业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失效原因;失效对策
初任教师是指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成功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再经过入编考试筛选,才工作1-3年左右的新教师。初任教师对工作环境经常会有不现实的“职业期待”[1],这些“职业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差距和困难,使得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学生方面,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带来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初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②家庭方面,初任教师正值角色转换时期,由“学生转换为教师”、由“孩子转换为家长”,需要时间来适应角色转换。尤其是在“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不认可、不理解的压力居多,这就容易产生自我判断过低、情绪管理不当、教学行为不适的问题。③学校方面,由于初任教师处于融入教师集体生活的适应阶段,诸如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处理与其他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④制度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轨制撑持,教师的培育模式、招聘体制、培训方式、考核与提升方式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初任教师的就职信心与职业生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提出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实施德育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体,其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是其适应角色的重要步骤,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保证,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从现实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加强了新老教师的经验交流与互补学习,为教师队伍培育中坚力量;有助于教师相关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优化教师生存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效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职业生涯深受入职初期的工作体验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能有效改善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现状。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1.1.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根本因素。①教学能力不足。初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足,面对频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和低效的管理现状,会产生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②学习能力不足。有些初任教师不能创新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授流程,生搬硬套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些初任教师过于依赖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③角色定位不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往往导致其用强硬手段树立威信。过于强硬的“教”只会使得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默听”的现象愈发严重。
1.1.2人际关系不佳
人际关系不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直接因素。①学生关系方面,初任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不强、教学和管理方式不灵活,使得学生对其认同感偏低。再者,初任教师在模仿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时,往往收效甚微,容易加剧师生课堂矛盾,使得课堂管理状况每况愈下。②同事关系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下“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少数主课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把思想政治课看成是一门纯理论课,看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德育功能与工作能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本学科的认同感。③家长关系方面,有些家长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教学积极性的缺失,引发了课堂的无效管理。
1.2客观因素
岗位培训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客观因素。岗位培训结果的优劣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成长。①职前培训不成熟。职前培训即对处于学生阶段的初任教师在高校进行培训。高校的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习”这传统的“三大样”,与教师进编选拔轨制不尽匹配。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任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有效管理课堂、分析教例教法、观摩公开课等多方面内容,才能胜任本职工作。②入职培训不恰当。虽然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对所有初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3]但偏重理论介绍的培训内容并不能解决初任教师的实际需要。③在职进修不充分。在职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师德宣讲”和“教学研讨”两方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课堂管理、生涯规划、职称考评等方面的需求。加之工学矛盾的压力,导致了初任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参加入职培训。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对策
初任教师有着思维活跃、精力充足、乐于创新等诸多优点。即使初任教师如此活力四射,都难免在课堂管理方面出现倦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方法。
2.1补足专业技能
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初任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明确师生彼此的期望值,科学管理课堂,建立有效的教与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①展示自信的第一节课,创建开放型班级规定。第一节课是互相了解、彼此期许、建立班规的重要时刻。初任教师应通过鼓励适当行为、建设性地处理不当行为,让学生接纳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继而接受教师的期望和要求。②订立动态化师生协定,成立互助型师生关系。初任教师应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期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期望,不断强化和调整能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协定。
2.2调和人际关系
①调和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初任教师应用智慧和关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平和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另一方面,初任教师应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②调和与同事的关系。一方面,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加快角色转变。很多学校通过“青蓝结对”方式,积极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领域。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主要通过几种形式展开:相互观摩、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参加公开课和竞赛课等。[4]另一方面,加快德育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改善其他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③调和与家长的关系。初任教师应及时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偏差,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家校合力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可以及时预防和调整学生的身心问题,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减轻课堂管理的失效性。
2.3规划职业生涯
2.3.1结构化高校课程
夏正江教授曾建议师范院校专业课程结构应由四个课程模块构成,即:学术知识类课程(31%)、方法与技能类课程(20%)、研究与探索类课程(13.5%)和临床实践类课程(6.5%)。[5]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育管理学、有效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等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再者,骨干教师的实地指导,也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角色变化。
2.3.2系统化入职培训
为了加快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速度,必须精准定位教师角色,系统化入职培训内容。一方面,资深教研员应针对初任教师普遍关注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活动组织、压力应对、资源优化与寻找、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模块化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改良培训方式,加强反馈机制,避免无效的入职培训。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随机的、不定时的课堂管理问题,才是初任教师最为关心的。只有切合初任教师需要的入职培训,才能增强其课堂管理能力。
2.3.3实用化在职进修
为了促进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职进修阶段的培训内容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只关注教学技能而忽视师德,也不能只重视敬业精神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培训机构应该针对初任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改进在职培训。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多元化培训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联系,缓解初任教师的工学矛盾,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性。
2.3.4规范化职称改革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职称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科学化选拔轨制。2015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职称改革规范化历史性的一步。这次改革更新了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大有裨益。思想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它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正值精力充沛时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度比较高,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不轻言抛却。实现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外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秀丽“.师徒结对”之研究———以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0.
[3]教师[201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Z].
[4]胡燕琴.初任教师的适应性教育[J].师资培训研究,2006(1):41-42.
[5]夏正江.高师教育专业通用课程结构的设计及辩护———以“教育学”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6):76,79-81.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