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木匠的百年传承的人物故事
桓台县果里镇凤鸣村在元朝时被称为永乐村,清朝嘉庆年间改名为凤凰庄。清朝光绪年间,因为村南凤凰阁里的梧桐树上有凤凰鸣叫,村民因其吉祥而最终更名为现在的凤鸣村。像村子一样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还有于家的老榆木家具制作手艺,传到于昌雁的时候,已经至少是第4辈了。据桓台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老榆木家具制作工艺即将被桓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入第五批县级名录。
20X年12月25日,记者与文化馆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凤鸣村村头于昌雁的老榆木疙瘩家具制作厂,于昌雁和厂里的老木匠伙计们,用几十年前的老工具,再现了于家已流传百年的木工活。文/图 记者 张晓宁 通讯员 释修振
于昌雁自小在姥姥家长大,十四五岁才到了凤鸣村的爷爷家。那时候,他的爷爷已经是有三四十年经验的老木匠,在上世纪60年代末参加村里组建的木业组之前,就已经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当时村里时兴给人家“帮忙”,谁家要是结婚、盖房子,木工们就背上装满了工具的木头箱子到“主家”去开工。当时新房的门窗、桌椅板凳,大姑娘出嫁用的箱子等,都是木工们信手拈来的拿手好活。
于昌雁还记得,家里总是飘着纯天然的木质气味,院子里堆满了圆凳子、圆桌子等家具的成品和半成品,一天到晚回响着的锯子和锤子发出的声音,谱写成了全家人的生活节奏。在爷爷家住了两年,于昌雁也迷上了木工手艺,开始跟着爷爷做学徒。爷爷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枣树,他刚开始学木工活时,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跟奶奶一起锯木桩。被截成段的大木桩树皮还未刨去,“身上”还有自然生长的“木疙瘩”。木桩一头被材料垫高固定,一头被绑在枣树上的大木头压住,枣树上再吊上一块大石头,压在木桩上再上一道“保险”,木桩就被彻底固定好。奶奶坐着板凳握住大锯子的一头,于昌雁站着握住锯子的另一头,开始将一个个木桩锯成长板,一拉一扯之间,天色就从昼入了夜,日子从秋入了冬。
冬天时,待锯的木头总是要在冬夜里被冻上一夜后才摆上“砧板”,这时候的木头脆生生的,锯起来相对容易。木匠的手大多结实,布满老茧和使用工具时留下的伤口、伤疤。于昌雁还记得爷爷粗糙的手掌上,总是沾满了木屑等灰尘,现如今,他的手上同样长满了老茧,一天里手上沾满木屑灰、墨汁痕迹的时间比干净的时候要多得多,每天操作着打榫卯的工具,像爷爷一样,将一块块散发着木质清香的木料,打造成一件件精致的家具。虽然在家具制作上实现了机械化,但于昌雁跟厂子里干了三四十年的老木匠们,对于锯子、刨子、打墨机等老式工具的使用还是信手拈来。说起旧时木工挑选木材以及将家具打结实的老工艺和老讲究,于昌雁口若悬河,虽然这些讲究和手法在现在已经鲜有人使用。
选好木材是木工活的开始,考验着一个木匠的眼力和基本功。老榆木俗称“榆木落梁”,木质坚韧,有着类似纹路也好看。以前村里榆树多,家家户户的门前院后都是,榆树叶、榆钱都能吃。因此,在于昌雁眼里,榆木更是一种“环保”的树木。据于昌雁介绍,以前用榆木做扁担,两头挂上重物天天用,在肩头颠簸几十年还能完好如初。木匠看木材,将原木的平面分成5份,木心容易“炸心”出现裂纹,最两边的两块叫做“一膘”,容易出现杂纹,而木心和一膘之间的“二膘”,纹路清晰,木质平整,是一棵树上最好的部分。于昌雁手指沿着一块长方形木材上的纹路比划道:“用木材先选好‘面’,好面朝外,纹路朝上,纹路向上这家具打出来看着就精神,要是用倒了,那就好像头朝了下,看着垂头丧气的不美观。咱们老木匠们,都讲究这些细节。”
木材从“桩”成“板”,再根据要做的家具,量好尺寸,将“板”锯成零部件,而锯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用打墨机画线。于昌雁家的老式打磨机是一个黑色的木质小玩意,手掌大小,内部有中空的甬道,尾部有质朴简单的花纹,一边塞着棉线,一边放着油墨。棉线通过油墨被染成黑色,穿过头部的线孔,挂在一个小钩子上。将钩子钩在木材的一端,将棉线拉开拉直到木材的另一端,伸出手指将棉线拉起向木材一弹,一道笔直的黑色油墨就印在了木材上。于昌雁根据墨线的痕迹,拉开了大锯。
锯好后将木材用刨子刨平,遗留的墨迹也随着刨开的木屑消失,木材显出干净的淡黄色。用刨子也是技术活,用对了力,刀片用对了角度,刨子才能“听话”,否则刨出的木材容易坑坑洼洼。磨平后,于昌雁将木材拿起来端平看了看,观察木材的面是否平整和垂直。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锯木材、打榫卯等都是靠手里的各种型号的锯子和刨子等工具,于家制作的家具,全部是榫卯结构,没有一根钉子。打榫卯要靠卡尺量,量好了用铅笔画线。于昌雁将耳朵边上别着的铅笔拿下来,沿尺子画好了线,又将铅笔别回了耳朵旁。他笑着说道:“以前的木匠们,因为经常要用笔画线,所以习惯将笔别在耳朵上,或是放在嘴里像叼烟一样叼着,我是习惯往耳朵边别的。”
打榫卯要讲究的就更多了,厂里一名干了将近四十年木匠活的工人告诉记者,开榫和开卯的两块材料做之前一定要比对好,位置要对上,开的口子要一样大,这榫是要开透还是半穿,心里都要先勾画好形状。就算是用机械化的工具,这也是工匠首先要做好的工作。老师傅也向记者演示了如何使用打卯机,并骄傲地说道:“我这心里有张图,这开卯要找哪个点,我搭眼一看就知道。”
打完榫卯后磨平,磨平后刻画纹路,给纹路上漆,再组装完才算一件家具的完成。而仅仅是两根相互组合的凳子腿,就让于昌雁的身上又添了一层厚厚的木屑灰,手掌上也多了被工具磨出的红色血印。
随后,于昌雁从家里背出了爷爷以前用的工具箱子,红色的扁木箱有半米多高,一根背带磨出了毛边,红木箱子上许多地方都掉了漆,显得斑斑驳驳。但箱子本身不晃不歪,身板结实硬朗得很。于昌雁打开箱子,拿出来保存了几十年的工具,各种类型的刨子、钻子等,满满地摆了一地,虽然有些刨子的刀片已经老化,再也“啃”不动木材了,但还是被于昌雁完好地保存着。
除了继承家里的老手艺,于昌雁也进行了一些创新。有一种榫卯花纹叫燕尾纹,榫卯呈现出上窄下宽的等腰梯形,这种花纹既漂亮又比一般的榫卯结实,就是工艺相对麻烦,以前的老人们都是依靠手中的尺和锯来完成。于昌雁设计了一台能打燕尾纹的榫卯机,并找人制作了出来,放在工厂里。“现在什么都要机械化了,这些老工艺如果在保持原味的情况下跟上潮流,那么就能长长久久地保存下来了。”他说。
中华古典家具网成立于2010年10月28日,主要从事古典家具行业资讯、交易与帮助古典家具商家进行网络营销的行业站,由中国南部最大的古玩城--巨龙古玩城投资建设与运营,并得到中国古典家具名镇--三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得到广东省科技厅下拨的高新科技项目补助与三乡镇古典家具行业经费补贴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