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的途径论文

文章 2019-07-13 00:42:18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 要:古语有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是对感恩重要性的诠释。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奉献意识慢慢淡薄,感恩之心难求。有些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变得忘

关键词:感恩教育论文

古语有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都是对感恩重要性的诠释。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奉献意识慢慢淡薄,感恩之心难求。有些少不更事的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变得“忘恩负义”或者不懂真情言谢。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学校应该率先举起感恩教育的大旗,尤其是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更应该充分发挥塑造学生精神灵魂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构建一个文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提升感恩的道德观念。

一、感恩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叛逆、厌学、自理能力差。很多青少年对待周围的人事太冷漠,不知道尊老爱幼,缺乏悲天悯人的胸襟,不体贴父母的艰辛。究其原因很大部分是与他们不知道珍惜,更不懂感恩生活、感恩父母等因素造成的。感恩之心的缺失也许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缺乏吃苦的历练;也许是独生子女受家人的关怀备至,导致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道德状况,让学生接受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另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也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教育,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实施感恩教育既是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标的倡导,也是对教育工作负责的体现。

二、语文教学融入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1.动之以情,在课文的讲解中播撒知恩的种子语文教材中不仅有文辞优美的名家名作,更有饱含深情的经典散文。通过世间百态和喜怒哀乐的书写,展现了各种细微生活中蕴含的“恩情”。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有关于人的,亦有对事对物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本中的“言外之意”,并且运用深情的讲解,打动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的知恩意识。明显地以感恩为主题的课文篇目就有九年级第三单元“亲情歌吟”里《背影》、《慈母情深》、《母亲的心》等篇目,这些文章都通过写父亲母亲的日常平凡小事,歌颂了他们对子女无私呵护的不平凡的春晖之恩;还有在文章中穿插着感恩情节的,如《阿长与山海经》里“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对刘备诚心拜访、善待人才的知遇之恩的回报;《乞丐》用里“我”与乞丐的相互施舍这一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的呼唤。更有的是通过对山川河流的生动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尊重、对祖国壮美风光的由衷赞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之情。例如济慈的《秋颂》、《最后一片叶子》是通过自然事物来抒发对生命的礼赞。

2.我手写我心,在作文的创作中体会感恩的真谛让学生知恩是感恩的基础,领悟感恩的真谛才是重点内容。作文是中学语文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板块,现在的学生很少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如果能选择一些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题,或者布置学习后的随笔、感想等,让学生在有话说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因素。结合自身体会和亲身实践去反思,既能解决学生“无病呻吟”的弊病,又能收到感恩教育的效果。例如可以让学生仿照《金色花》的写法给家人写一首短诗;学习《农夫与蛇》这篇课文后,写一篇“如果你是被救的蛇,应该怎么做”的想象作文,启发感恩思维。这样学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点滴的感动回想中升华精神境界。

3.知行合一,在课外的实践中付诸报恩的行动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把语文的教化作用延伸到生活中。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报恩中逐渐养成感恩意识。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或者画面”演讲会或者开展与“感恩”相关的辩论会、诗朗诵,让学生在班上分享课外读到的故事或者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给班上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真诚道一声“谢谢”,给辛勤的老师献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或敬老院做义工服务;鼓励学生平时主动关心小动物、爱惜花草树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时候,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或者太功利化。既不能让学生觉得矫情,又不能只是某一时段的心血来潮。要让感恩真正落到实处,春风化雨般地泽润学生的心田,并且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奉行的准则。

总之,学会感恩,这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美德,也是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也是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