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改编成故事
牧童改编成故事你会改吗,在你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整理的牧童改编成故事的范文吧!
牧童改编成故事1
午后,万里无云,阳光明媚。于是,吕岩邀请了七八个好友,一起去郊游。
他们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片草地,草地上铺满了绿油油的野草。朋友们个个兴高采烈,异口同声地问道:“吕岩,你真的太明智了,怎么就找得到这么美丽的草地呀!”然后,他们就在这片宽阔的草地上抚琴说笑,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时分。在晚风中,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阵阵悠扬的笛声,吕岩和他的朋友们顿时听得如痴如醉,他们起身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哦,原来不远处有一个小牧童,他手里拿着一支木笛,真吹得起劲呢!
这样过了许久许久,那个小牧童才收起木笛,奔跑着回家吃饭了。等到他吃饱了晚饭,他又返回来了。这时已是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洒在了草地上,绿油油的草地变得金黄金黄的。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时,皎洁的月光洒在了小牧童的身上。夜越来越深,小牧童也许累了,他竟连蓑衣也不脱,就这样躺在了月光下露天的草地上,他睡得很香很香 。
今天的一幕深深地印在吕岩的脑海里,他十分喜爱这个稚气的小牧童。回家后他诗兴大发,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就是著名的诗作——《牧童》。
牧童改编成故事2
一天,唐朝的诗人吕岩吃过晚饭,独自出去散步。吕岩走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拐过一个弯,看到了一片草地。宽阔无垠的原野上,初夏的草长得那么茂盛,那么整齐,像被人铺上去似的。时断时续的牧笛声和鞭子隐隐的轻响被晚风源源不断地送到耳边。远远望见一个牧童正无忧无虑地坐在黄牛背上,吹着牧笛,并不时地挥舞他的鞭子。阵阵悠扬的牧笛声随风飘向远方。
只见牧童赶着牛向不远处的一间茅草屋走去。把牛关好后,牧童跑向了屋内。只见茅草屋里透出了蜡烛昏暗的光亮。不一会儿,牧童就走了出来。这时,月上柳梢,门外的月光是多么迷人啊!望着月亮,牧童不由自主地走到了月下,连蓑衣都忘了脱,就躺在草地上了。牧童望着月亮想了一会儿,便睡着了。
诗人吕岩多么向往牧童这种清风明月相伴的生活啊!他一时兴起,便吟了一首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原文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