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优秀教学反思范文
《心愿》一文叙述了刘爱欣爷爷在自己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用拾破烂挣来的钱资助即将辍学的孩子,死后对此仍念念不忘的故事,赞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和扶困济贫的优秀品质。文章感人至深,作者恰当地穿插了“我”的感受,巧设悬疑,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而文中“我”的感受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来体现的。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并结合学生平时叙事时出现的问题,恰当地点拨,适时地渗透写作方法,逐步达到读为写服务的目标。
一抓收到助学信和汇款时的疑惑和意外体会“我”的内心状态;二抓“我”与大杂院老奶奶的对话体会“我”的诧异和感动;三抓“我全明白了:刘爷爷是用自己拾破烂挣来的钱,供我上了这么多年学”这段心理描写来体会“我”的百感交集。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被刘爱欣爷爷那种助人为乐、扶困济贫的美德所打动,被文中“我”与刘爷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所折服。此时,我再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这就是通过心理描写来体现故事主人公的感受的魅力所在。学生似乎有些明白了,应该如何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本文教学中,我自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结课时的练习设计。当学生感动于刘爱欣爷爷的善举时,我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就是刘爷爷资助的那个孩子,跪在刘爷爷的坟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要求学生以被资助人的身份给远在天堂的刘爷爷写一封信。可惜的是,时间不够,没能让学生当堂写,而是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我担心时间会冲淡学生的那种情绪,期待明天收上来的日记!
《心愿》一课的教学,虽然有些环节没有预先设计的那样流畅,但是总的来讲,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渗透适时、恰当,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我感觉,我的课堂教学正在向“读为写服务”的目标靠近,我相信,只要我有行动,只要我坚持,学生就一定会给我惊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