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早》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文章以真挚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早》教学设计。全文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文字,也不见感人肺腑的语言,字里行间充溢着古朴与凝重。三味书屋古色古香,所有陈设摆放有序;蜡梅花的清香、颜色、形状惹人喜爱,令人赏心悦目;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力透纸背,不绝于目,梅花冰清玉洁的韵致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以及鲁迅一生的人格品质相得益彰。全文借物喻人,饱蘸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作者由游览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联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借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使得叙述、描写、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起期待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露一手,行吗?(师板书篆书早),想说什么?
2、激情: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的确是一个早字,这早和梅花、和花苞有联系,你信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
3、齐读课题。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早、这梅花、这花苞把学生带入了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范读引路,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点评: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老师范读课文,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酿读niànɡ,不读liànɡ蔬读shū,不读sū
4、联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5、集体交流。
(1)屏示生字:酿屋蔬朴寿默瓣
(2)自主交流,鼓励创意表达。
[点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创新的富矿。(彭坤明语)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生字的收获,无疑是在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学生可以放开想象陈述自己熟记字形的创意,可以独辟蹊径汇报自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可以进行扩词展现自己丰富的词汇,还可以连词或句展示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6、分小组赛读课文,每人读自己读得好的句段。
四、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词语、句子或文章内容),认真思考,小组探究。
2、汇报:学生质疑,学生解答,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早》是一篇文化蕴味十足的课文,文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诗云、子曰、对课等。特别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学生即使阅读了相关的注释,也未必能准确地理解,需要教师讲清、讲透。)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并在合作中探究、解疑,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点评: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点评: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点评: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点评:这一设计,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促进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点评: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点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又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平,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学生受阅读经历的限制,对文章的把握往往缺乏整体性。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特点:
1、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