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理念上莫入误区评课稿

文章 2019-07-12 19:38:23 1个回答   ()人看过

误区一:抓住教改的壳,摒弃音乐的魂

在这十个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这四点容易让教师产生理解误区。这四个教育理念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但从最近听到的一些实验研究课上,却发现了一些与这些教育理念不和谐的现象。

有这样一书音乐课,课题是《彝家娃娃真幸福》,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便从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学生也真正地动了起来,声音高而亮,虽然不得法但热情甚高,应该说,课的开始部分确实有新的教学思路和良好的导入情景,深深地抓住了大家的心。但课的基本部分却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肩上背着大军鼓,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就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但细一品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总不是让学生们来撒个欢儿,热闹一下拉倒吧?其实,这就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提倡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但音乐教学的“根”还是在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魂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便会营养不良,何谈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而另外一节音乐课《一个师傅仨徒弟》,授课教师采用故事入课的方式,教师扮演唐僧,学生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形象逼真的表演过程中,歌曲的主题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故事变成了音乐,学生们表现自已、表现音乐的欲望与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一般合力,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整个教学过程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真可谓妙不可言,这正是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新“标准”的内涵,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诠释了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

误区二:要素质,不要双基

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曾经听过这样的话:“课改重视情感体验,重视音乐实践,以前的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全没了,这课真不会上了。”当我正在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一节课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节课的课题是音乐欣赏《鸭子拌嘴》,旨在通过音乐听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6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魁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从这一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却迷失了方向。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顺着学生的思路下去,替他们把好舵,导引好方向,那又会怎么样呢?同样是这一个课题,另有一个老师的设计却让课堂异彩纷呈:课的导入是运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音像资料,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有的学生模仿鸭子的动作,有的学生脚打起了拍子,在这种意境中,教师提出问题:“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果被问的学生说:“是鸭子笨拙的动作。”大家哄堂大笑(包括许多听课的教师)。在这个问题回答上,学生应该说是音乐,这才合乎逻辑。但这个教师不但没有批评学生,却顺势把问题带了下去,从鸭子到音乐、由音的强到弱,由快到慢。这么多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而教师又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音的强弱、快慢的例子,总结他们的特点,学生们的兴趣更浓厚了。这里,教师全然没有对教材进行常规性的讲解分析,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对音乐的学习,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印象就深刻得多了,以致于下课的时候,学生还恋恋不舍,“老师,再上一节吧!”并且学生们还模仿着《鸭子拌嘴》的节奏高高兴兴地离开教室。由此可见,课程改革虽然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而是把双基融会到听、赏、唱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和美的音乐,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能够表现艺术的美。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