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导游词范文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甘、青、川三省交接处,有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合作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绿草如茵、地阔天空的土地上,被誉为高原明珠。
一、 地理概况
合作市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部,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藏区唯一设立的县级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理座标东经102°54′,北纬39°59′。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环城而过。北距甘肃省会兰州250公里,南距四川省会成都860公里。全市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46.7万亩,林地面积56.97万亩,城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
合作市于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运作。全市现辖6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合作市总人口8.1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4万人,占54%,辖区平均海拔2936米。气候属高阴湿区,地形复杂、河流众多,生物种类丰富,自然景观雄奇壮丽,风土人情浓郁,有丰富的草原、水利、旅游等资源外,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夏季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湿润凉爽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内地通藏区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贸易点,是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是古代“丝绸南路”联络西域、西藏、印度、接通中原和西蜀的重要中转站,是内地通向青藏高原的门户,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纽带。在西部大开发的有力形势下,这里成为发展藏区经济、振兴藏族社会的前沿阵地。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就把这里誉为“藏区进入现代化的跳板”。合作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是甘、青、川藏区唐蕃交往的重要门户,是历史上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商贸集散地。
二、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合作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唐蕃交往的重要门户,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商贸集散地。夏商周乃至秦汉,合作境域为羌人游牧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合作就是古西羌首领无弋爰剑建立的羌族政权的北塞重镇,而无弋爰剑则因最早将农牧业生产技术自秦地传入青藏高原东部而著称;两晋南北朝时,东北鲜卑人吐谷浑率族人南下与甘南地区羌人杂居并逐渐统一羌人部落,立国号为吐谷浑。西魏北周相继在合作北部设置河州枹罕郡,合作地区北部属其辖,在合作南部设置洮州美相郡,
合作南部地区属其辖。隋代统一全国,废州设郡,逐吐谷浑至青海。唐代,合作地区北属河州,南属洮州。中唐时期,游牧民族吐谷浑在北距合作80公里的枹罕地区建都立国,并开辟打通了历史上著名的西连西域、西藏和印度,南接中原和西蜀的“丝绸南路”。此时内地迁徙罪人至甘南地区屯田守边,在合作市北部合作寺院筑军城一座,后人称“江卡拉城”。合作市区南部和北部至今垦田遗迹多处犹存。宋代吐蕃唃斯啰统一甘青藏族部落,在合作市地区东部红山底修建寺庙,以宗教制约藏人。
明代中期,吐蕃军队军官玉察后裔勒家鲜兄弟率部到达此地,兄居合作,弟住扎油,相继定居藏族部落。自此以后,合作地区藏族部落逐步定居,各据一方,逐渐形成部落联盟。清代,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各地相继建起寺院,逐步形成政教合一制度。
清末民初,合作地区名称“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合作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全藏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所在地)管辖。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成立时,就选定了四周岗阜罗列,低山环抱,地势平坦宽阔的沉积盆地黑措为州府驻地。1954年,由甘肃省设计公司对城区建设作了初步规划后,于1955年开始全面建设。历时一年后的1956年5月,州人民委员会所属部分机关率先从夏河
拉卜楞迁来此地办公,镇名亦同时改为合作,既取藏语谐音,又象征民族团结、和睦。1956年鉴于合作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州府从夏河拉卜楞迁入合作,因其地属夏河县,定建制为“合作镇”,由此合作成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治州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州府合作在甘、青、川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州委、州政府以战略和发展的眼光,为了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及时向中央和省上提出撤镇设市的请求。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政府通知设立合作市,经过筹备,合作市于1998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合作改镇设市,从此,合作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拉开了现代化草原新城的建设序幕。
三、 旅游服务
合作旅游资源丰富,异彩纷呈,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藏文化的结合部,是典型的青藏高原自然、人文资源的缩影,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功能齐、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元性著称于世。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藏族文化古朴神秘,民俗风情浓郁独特,历史遗迹底蕴丰厚。其独具魅力旅游资源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和中外游客的青睐,被誉为美丽神奇、纯净圣洁、世人仰慕的人间仙境——香巴拉。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