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想写 乐写 善写
“写话”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里的一项学习内容。它是为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作文打基础的。但在调查中我发现:我班共43人,每天自愿写一段话的人数为3人,只占全班人数的7%,能从写话中体验到快乐的也不过是10%,写话时遇到困难后想办法解决的也只占全班人数的15%。可见,班中学生写话兴趣不高。经过数据统计、个案分析,造成这种局面有以下原因:
(1)学生词汇量少,会说的字词不会写,头脑中积累的词汇贫乏,为孩子写话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社交范围小,孩子每天只接触学校、家庭这样的小范围,写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3)孩子不会观察,没有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走马观花似的看事物,没有自己的新看法。我想这和教师写话指导方法不当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打好基础,敢于写,乐于写,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一)从培养孩子“玩”入手
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中“玩”的过程作为“课本”,让孩子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例如,在每周一节的校本活动课上,我都拿出10~15分钟让学生“玩”。最开始是我教他们“玩”,之后是由学生担当“老师”教大家“玩”,有时也可以自找朋友“玩”。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发的活动,可以看作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源泉。自主学习首先是内心深处有“想学”的要求,渐渐感觉到必须学。因此,把玩和学结合起来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在教孩子们“玩”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要求──写“玩”的经过。孩子们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玩”,都会争先恐后地挥笔。一个孩子写道:我最喜欢的是校本课,因为,在课上我们可以玩游戏,这是其他课不允许的,我们都喜欢玩,也乐于把玩的过程写出来。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玩“模仿课堂”的游戏,我们规定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表演上课时的情景,“老师”提问“学生”答,或“学生”提问“老师”答,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怎样提问和怎样回答。孩子在校园生活中体验了“想玩──会玩──有意思──还想玩──学会写──乐于写”的过程。
(二)把“写话”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买文具》,按照教学目标上完课后,我布置了一次“写话”训练:《买文具》。要求孩子们把自己亲自到商场买文具的经过写下来。之所以安排这种训练是因为凡是上学的孩子都有过买文具的经历,这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次“买文具”的写话训练,效果出乎预料地好,不但文字通顺,语言也生动活泼。有的学生竟然写了三四百字!
为了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和乐于“写话”,我还作了这样的安排──让每个孩子上台去把自己写的《买文具》一文读给大家听,同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只要上台读完所写的内容就掌声鼓励和嘉奖五朵“小红花”。读得大声清楚的就在“五”的基数上再加;读得大声清楚、有感情,写得通顺的,就再次上涨“小红花”的数目。孩子们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写作心理。
(三)活用课本指导“写话”
站在21世纪的讲台上,不但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还要积极探究教法,大胆进行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用课本来学习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例如,在上完第三册《坐井观天》后的扩展生动中,我问孩子们:“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续编第四次对话。一个孩子说道:“一天一个农民伯伯到井边打水,这时,青蛙跳进了木桶出了井口。眼前的一切令它惊呆了。看!远处是蓝蓝的、高高的天空;天空下面是一座座起伏的小山;近处是一片片碧绿的小草,小草从中盛开着一朵朵漂亮的小花。怎么和我在井底看到的世界不同了!看来我是真的错了,我要向小鸟道歉。从此以后,小青蛙再也不回井底了,它要搬新家啦!”听了孩子们的叙述,我随机说道:“孩子们!我们编的故事真好,要是能把自己刚才说的写出来,那就更棒了!试试看,能写吗?”
一节课下来,多数孩子都把自己编的童话故事写出来了,而且都完成得比较出色。我抓紧时机给予他们赞扬和鼓励,孩子们“写话”的热情更加高涨。当我们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后,有个孩子竟然主动地问我:“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写写同学之间的事?”看到孩子们主动“写话”的劲头,我欣然表示:“当然可以。写好了,我们再搞一次‘写话’朗读比赛!”
二、渗透观察的方法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则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缺少发现。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习惯。
(一)观察要有顺序
小学生写话,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话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眼睛,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双不同的眼睛。场合不同,同一双眼睛表现出的神情的不同。动物的眼睛更是千差万别。同是猫的眼睛,中午时由于光的照射眯成一道缝,而它晚上捉老鼠时则像两只绿色的小灯泡,炯炯有神。再比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能抓住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写话时能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三)观察要有情感
在观察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写话不仅要写观察到的人、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憎恶爱好以及心理活动,还要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果对观察的对象漫不经心,冷冰冰的,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平平淡淡、干巴巴,也就谈不上打动读者的心了。所以,我要求并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事物。
(四)观察要“五官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苹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三、多读课外书积累写作素材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参加生活实践,开通写作多渠道的想象源泉,从绿树青溪、白云蓝天、异草奇花、千岩万壑、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美的陶冶,获得想象的翅膀,以解决学生写话没有内容、没有材料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随机引导孩子画出好词好句,并引导他们随时积累在摘抄本上。为了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和乐于“积累”,我还作了这样的安排──每周一的早晨让每个孩子上台去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读给大家听,同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只要上台读完所积累的内容就掌声鼓励和嘉奖“五朵”小红花。读得大声清楚的就在“五”的基数上再加,读得大声清楚、有感情,写得通顺的,就再次上涨“小红花”的数目。孩子们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积累心理。
久而久之,一个月后一部分孩子知道摘抄什么样的词句,并逐步在语言中运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培植“想写”的意识,激发“乐写”的兴趣,培养“善写”的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