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特《窗》教案设计范文

文章 2019-07-12 18:36:32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刻画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诵读法、激疑探究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一起领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 ) 一泓( ) 斑斓( ) 争奇斗妍( ) 扣人心弦( ) 充塞( ) 漱洗水( ) 挪( )胳膊肘( ) 气喘吁吁( )

2、齐读两遍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板书:画窗)

2.文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板书: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3.透过这扇窗,两位病人各自看到了什么?(板书:美景、秃墙)

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3段)关系融洽 发展(4—7段)心生嫉妒

高潮(8—12段) 见死不救 结局(13—15段)只见秃墙

探究分析

1、 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不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起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 ①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

②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①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④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板书:不靠窗病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寝食难安、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嫉妒心膨胀、卑劣无耻、灵魂丑陋、令人发指……

2、 与之相比,靠窗病人每天利用上、下午仰坐各一小时,给不靠窗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其目的是什么?(消遣时间、解除痛苦)可见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靠窗病人——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小结:透过这扇窗户,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一个利人,一个利己,原来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窗之隔。可见,这不是一扇普通的窗户,这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板书:心灵之窗)两个病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板书: 对比)

拓展延伸

1、 佛曰: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窗”

是心灵的窗口,“美景”是人性的良知,“墙”是道德的丰碑。你觉得窗外应该是“美景”,还是“墙”?请说说理由。(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有墙无美景:窗外根本就没有美景,原先靠窗的病人为了帮助病友解除寂寞,而想像出来的,更反映了他的心灵美。

②有墙有美景:只是后来挪过去的病人丑陋的心灵遮蔽双眼,或视点太低,让墙挡住,看不到美景。

③无墙有美景:作者有意安排,损人利己、心灵肮脏的人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小结:窗外,或许有墙无美景,或许有墙有美景。由于两个病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心灵美好的人能够透过那堵墙,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心灵丑陋的人只能被墙挡住双眼,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2、 故事新编:假如一位新的病人进来,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

续编故事。

课堂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布置作业

文章结尾在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