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龙泉美文

文章 2019-07-12 18:02:17 1个回答   ()人看过

县城东南十里,千水之阳,南寨塬塬边龙泉寺村下的半坡坳沟中,有一股自岩层中渗出的甘泉,于石雕的龙口中汩汨流出。千百年来,泉水不仅供塬边上下的庄户人家赖以生存,而且下注田畴滋禾润稼,四时不息。由于在这黄土高坡的半坡上,石泉天成,水出龙口别具特色。在清王国玮主编的《石门遗事》及《增续千阳县志》中将其列为千阳八景之一,曰“龙泉润稼”。清张岳龄更有《游龙泉寺》诗云:“龙泉何代寺,选胜问烟霞。宋竭摹痕久,吴山入望斜。禁樵余古柏,调水试新荣。略有兰亭意,沉吟减岁华。”

龙泉所在之地,东西两道土岭由塬边延伸向南里余,将这山坳泉溪抱于怀中。坳坡上芳草茵茵,古柏丛笼,上下坡道斗折蛇行。平时除了偶有肩挑畜驮的取水之人,便只有鸟语空谷,水鸣山涧,景清而幽邃。据考,于唐武德中期,佛门弟子便在这泉旁溪边的草坡上修庙建宇,渐成规模,称之为龙泉山普济禅院。为千阳佛教名胜古刹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龙泉禅院的庙会之日。于是四路八方的善男信女及准备夏收的农民便熙熙攘攘,沿各条羊肠小道 云集于此。或朝佛敬神、进香还愿;或交流山货,购置农具;或散心寻乐,走亲访友。是日,寺内大雄宝殿前神幡如林,五彩缤纷,香烟燎绕,鼓磬交鸣。寺外的草坡平台上大戏小曲、吹班、杂耍竞相献艺。更有山货、草编、泥塑、绣品各种土产杂货摊点遍布路旁溪边,让人眼花燎乱。还有哪树荫下的麻花油饼、凉粉、饣合 饣各 、糖糕、蜜粽各种风味小吃不仅可以就地解馋,还可走亲送礼。满山坡凡能立足行走之地到处接踵擦肩。塬边、坡底远远就能听到人声鼎沸,锣鼓丝竹迴响山涧,鞭炮、土铳声震千川,虽正会一天,但香烟数日不散。

龙泉禅院由于地处县域东南,接近邻县凤翔,因而庙会助兴以凤翔的“西府小曲”最具特色。这西府小曲五六人一班,由两三名女角轮唱、对唱,腔调清亮婉转,舒展自然,伴奏乐队以二胡、三弦、四胡、竹笛等丝竹为主,配以碰铃、牙板击拍,十分悠扬文雅。

记得儿时常随家人来此赶庙会,除看热闹外,总要挤在人群中去摸一摸那东大殿里的卧佛(当地人称“睡佛爷”)。这睡佛爷头枕右手,侧卧榻上,整整占居了五开间的一座大殿,卧高七尺有余。大人小孩排队从其身后由头到脚抚摸而过。据大人讲,摸了睡佛身上的相应部位,人身上的疼痛即可消除。可惜六七岁的我,踮着脚只能摸到卧佛的耳朵和大脚,那放在上侧的左胳膊怎么也够不着。睡佛虽身躯庞大,但眉清目秀面带微笑,慈祥和善,似眠却醒,神态坦然。

关于这“睡佛爷”,儿时只觉得慈祥可亲,对其何以长睡而成佛,且广受人间香烟供奉,大惑不解。及至成年,闲览杂书。方知禅院中的卧佛金身乃佛祖释迦牟尼修道圆满涅槃时的卧恣神态。展现着佛家宽厚、仁慈、坦荡、乐观的上乘风范。游历各地佛教名刹,更多见各种卧佛金身。或泥塑彩绘,或玉雕石刻,作为古代雕塑绘画艺术的传承载体确也堪称瑰宝。世间善男信女,以虔诚之心进香朝拜,无非祈求神灵护佑,祛病消灾,平安长寿,不过一种心理的调适而已。孰不知心存慈悲,胸怀仁爱,处世宽厚坦荡,立身知足常乐,不仅是修道的根本,也是康寿的基础。所谓:“道在身内莫外求,佛在我心勿远寻”不无哲理。至于朝山拜佛,也是一种健身运动,不必厚非。

五十年代上小学时,老师曾带我们到龙泉寺沟踏青春游,采草药,抓螃蟹,跋坡嬉水,其乐融融;高声呐喊,一声三应,更是奇妙无穷。午间在庙前草甸上小憩,老师引导我们赏春观景,远眺南山如屏,然草木春荣难隐斑驳苍黄的石崖土壑;千水似 纟并 ,而飘乎于黄沙裸石之间。唯龙泉坡下,千河北岸的上下湾却天成一湾葱茏绿洲,颇具江南春韵。泉水沿山涧下注成溪,蜿蜒隐现于柳荫芦丛之间。溪流上,间或几点茅屋瓦舍乃是不知始于何朝何代利用水力的水磨、油坊;左右缓坡上,台田随方就圆,麦苗油绿,菜花金黄;田埂上李如堆雪,桃似烟霞;千河滩方塘似镜,稻田如兰。老师讲,千阳属渭北旱塬,七山二塬一份川。这河川水地出产的稻米,粒圆味甘,微带桃色,俗称桃花米,别具特色,历代为千邑贡品。

禅院古刹,不过是一种宗教信念的物化,蒙昧群体的精神寄托,千年来曾几度盛衰。而汩汩龙泉,涟涟溪水,却经世如故。她虽无飞浪排空之雄,涛声动地之威,然润稼之功亘古不息,惠民之德千秋延绵。先哲称此处景观为“龙泉润稼”,实具卓识慧眼。

这龙泉坡下,溪水之畔,就是我的祖居故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