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需的区域分析论文

文章 2019-07-12 17:03:36 1个回答   ()人看过

内需的区域分析(1)论文

目前,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外需下降的困境,近10年来,投资需求的高位运行使其进一步继续扩张的空间又较为有限,因此,扩大需求成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妥善的、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国外需求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扩大内需的着眼点放在刺激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就必须从城市和乡村区域差异的角度来对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扩大内需;消费需求;城乡差异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外需下降的困境,近10年来,投资需求的高位运行使其进一步继续扩张的空间又较为有限,因此,扩大需求成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妥善的、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扩大内需的方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就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提了出来。但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来看,扩大内需的结果更主要的体现在了国有投资的增长和扩张方面,最终消费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资料:2007年我国总储蓄占GDP的比重达51.2%,而消费只占48.2%,其中扣除政府消费14%之后,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4.8%,已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表明,投资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与消费的增长是不协调的。更重要的是,居民消费份额的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增长并没有同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和福利。作为我国内需的基础,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国外需求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扩大内需的着眼点放在刺激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就必须从城市和乡村区域差异的角度来对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 城乡居民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直到目前仍然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分布的差异。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变化并逐渐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居民的收入一直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但是进入“九五”以来,出现了连续4年增幅下降的现象。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1999年增长幅度仅为2.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自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自199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表现出扩大的趋势。图表反映的只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差距,如果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种福利补贴考虑在内,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1999年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不断的创造收入差距的历史新高。

1.2 消费差距不断扩大

从生活消费支出比来看,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不断变动的,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85年的2.1上升到2011年的3.3,扩大了1.2倍。虽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1.3 储蓄差距扩大

居民储蓄是其收入的增函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必定反映在居民储蓄上,从居民储蓄差距上也可以看出城乡的差距。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所得的数据分析整理得到,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99年才达到30.89%,但是占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比例最小的1984年也达到了63.9%,而1999年竟高达81.2%,自1996年后,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80%以上。所占比例最高的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存款余额为农村居民人均存款的近10倍,差距十分悬殊。

2 扩大内需的重点区域分析——农村

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是采取一切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2.1 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础

在目前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偏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消费结构对消费总量的影响制约不大。但农村居民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在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后,农村居民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1990年二者的消费比重分别为7.8%和5.3%,1994年为6.92%和5.45%,1998年分别降为6.17%和5.15%,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会同比例增加,存在较大的边际消费倾向。采取家电下乡政策也好,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也好,都只是一些辅助性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点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会跟着有所提高。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保持现行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鼓励农民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密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增加现金收入,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2.2 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消费环境差,也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在我国现阶段,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消费市场而引起消费信心阻隔;二是农民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另外,一些农民的消费观念落后,预期支出增加、产品的适用性差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国家要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另一方面,国家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特别是农村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既可以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又使得所需要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了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设施建设,企业可针对农村消费环境差的情况,增设商业网点,加强售后配套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我国农村消费目前主要停留在吃、穿、住的物质消费上,精神消费还很欠缺。这说明农村市场在精神消费方面存在巨大潜力,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适当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旅游消费,信息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应大有可为。

2.3 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支付能力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民负担过重上,农民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富裕程度逐渐提高,而农民承受的负担却与日俱增。一些地方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相当突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实施费改税,用规范的税收取代不规范的各种收费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种有效形式。一些乡镇出现的向农民乱收费,农民负担反弹的情况,原因在于乡(镇)村二级财政负担过重,吃财政饭的人员过多,财政亏空较大。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应与农村行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注重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这样在农民收入一时还难以有大的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负担,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而完善农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但可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还可以增加农民对于消费的心理支付能力,变潜在消费能力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2.4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政府部门要适当减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税收或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置营业网点、更新设备。涉农金融机构应积极主动转变经营方式、加大投入,将“三农”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品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赢。这之中,要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经济的支持作用,引导其参与农村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规划,发挥农业银行在畅通农村汇路、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中所起的作用。要结合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利用其在农村和城市网点分布密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发挥其贯通城乡的桥梁纽带作用。 尽管目前农村转账需求较少,但是农村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其他频繁来往于城乡之间的主体却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潜在使用者,为此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着力于这些群体。目前收购商、农村经纪人在面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时,需用现金逐笔结算,存在现金交易引发刑事案件和农户收到假币的危险。利用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工具将款项转入农户个人结算账户上不仅可以大量减少现金使用量、消除潜在风险,农户还可及时查询款项,节省了往返金融机构的时间和精力。

3 深度扩大内需的区域分析(第3页)——城市

由收人决定的城乡居民的消费已处于消费的不同层次: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收人增长水平下已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后,对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趋于饱和、消费比重下降,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12.1%降为1994年的?8.82%?和1998年的8.24%,衣着消费比重由1992年的?14.08%?降为1994年的13.69%和1998年的11.1%,消费已经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幅度增加,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已逐步降低。只有城镇居民的收人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出现,才有可能出现消费结构的变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才有可能提高,而在城乡收人差别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是不可能的。 要刺激城市消费增长,应联系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抓住消费热点来扩大城市居民的内需。热点中的热点当属住房消费,住房消费在取消福利分房、实行货币化、商品化住房分配制度、变集团型消费为个人商品化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潜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外的经验,住宅业被称为“永恒的产业”,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且住宅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对于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也大有影响,因此重视和科学地引导房地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于向北京、天津这样的流动人口居多的大城市,住房消费将会成为刺激消费增长的主力军。其次,汽车作为万元级以上的消费产品,随着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正成为当前城市居民的新的消费热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由于受需求、购买力、国家消费政策、汽车消费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影响,汽车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居民家庭。再次,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必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必然会带来对旅游、信息以及教育培训的消费,合理的改变旅游、信息以及教育培训的投资结构,打造一个健康良性的消费市场,必将使这些方面成为引领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大背景下,从城市和乡村区域差异的角度来看,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是扩大我国内需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将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为。而对于我国城市地区而言,虽然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没有撞上天花板,但是相对于农村而言应联系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抓住消费热点来扩大城市居民的内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