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季节》课后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2 16:38:53 1个回答   ()人看过

本课文字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识字量还是很大,怎样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准字音并且熟读课文,这是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揭题后,首先解决生字词,出示词语,抽读、开火车读、齐读,自读课后的生字条,然后开始第一次自读,要求指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还不认识的生字。接着教师范读,孩子听的时候要求听准字音、勾画出停顿和连读的地方。

范读完毕后,请学生第二次自读课文,要求指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然后就进入分段朗读,过程和以前一样,只是在几段都读完了以后,不忙让学生赛读或者齐读,第三次自读,要求是不再指读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连读。这里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第二次自读和第一次自读的间隔时间是不是太短了?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强化学生对于一些难以熟记的生字的读音,迫使其记住。之余第三次自读是否有必要,我想这主要是针对后进生而言的,他们不能马上进入赛读的环节,课文还不能完全读通顺,需要再次自读一遍,再次注意那些难读的字词,其实是给了他们一个缓冲的过程。也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违反了新课标的理念,一课时的主要目标其实还是读熟,而且是人人都要读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个别学生在一课时结束后还是不能读通顺,所以有必要加大自读的次数和抽读的次数,一课时就是要为二课时理解课文作准备,所以“读”应该贯穿于一课时,而且是变化这方式的“读”。

记得在新教师培训的时候,查有良教授就说到了小学的老师要做到每5分钟换一个节目,更何况是枯燥无味的朗读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