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2 16:25:26 1个回答   ()人看过

《爬天都峰》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让学生周末作了预习。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个人读。从展示读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会读的还是平时那些同学。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让学生喜欢读哪一段就站起来读哪一段。

二、说。

读完课文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表达的欲望,于是我给他们一个说的平台。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说说: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之后进行小组反馈。第一小组说:“这篇课文主要我和老爷爷一起爬山。” 从这一小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小组不会学习,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紧接着,第二小组说:“我们小组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爸爸带我去爬山,半路上遇到了老爷爷,后来爬上了天都峰。”其他小组反馈的内容大致相同。这种现象属于理解不到位,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正常,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爸爸带我去爬山,我和老爷爷互相汲取力量,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通常学生很容易回答:我知道天都峰很高;我怎样爬天都峰等浅显的问题。

三、问。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艺术。这篇课文质疑的的地方比较多。雷亦凡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要谢谢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又说要谢谢老爷爷呢?”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释疑。

要解决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并非易事,于是,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可孩子们还是一脸的茫然。于是,我降低了难度,问:“小朋友做了什么事让老爷爷觉得她有勇气呢?老爷爷的什么事又让小朋友觉得有勇气呢?”带着这个问题,很快孩子们找出了答案。

反思:

一、小组展示读、小组讨论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但小组学习未真正落实,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形式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

二、小组讨论的问题难度不宜过大,教师可适当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

三、让学生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释疑,更能体现生本教育。

四、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说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一下子不能完整地说出来,于是,我进行点拨,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相遇了,很容易就爬上天都峰了?”虽然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很快找出了答案,但在这个环节教师放手不够,有硬拽着学生走的嫌疑。如果让学生释疑后,再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概内容,相信效果会更好。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