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处,遇见海散文
对于久居平原的人们来说,远山,总是那么的令人向往与期待。一座座山以及藏在山里的那些故事,总显得那么的神秘莫测。假期里的一天,我们从北海出发,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进入到凤山地界。向导推荐说坡心三门海值得一游。坡心,在壮语里的意思是大山的中心。在大山中心居然有海?一行人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全然忘了长途行车的疲劳,即刻取道坡心,去那个叫"三门海"的地方一探究竟。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弯弯绕绕,一路上重嶂叠翠,满目葱茏。从盘山公路下来,我们进入到一片地势较为平坦的谷地。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一条水泥公路一直向远方延伸。公路两旁的田里种满了水稻,稻谷已经成熟,硕大饱满的稻穗一律整齐地弯着,透着一种富足的气息。我们的车在一处楼房密集的地方停了下来,三门海到了。
三门海其实只是一条小河流,河水碧绿澄澈似翡翠,深不见底。这条河原先称为坡心河,因为河水如海水般有潮汛现象,按一定时间涨潮、落潮;乘坐竹筏小舟沿着河流可以从三个洞口穿过进入山中的溶洞,三个洞口尤如三进山门,因此改名为三门海。我们穿上橙色的救生衣,上了一个木筏。撑船的船夫船妇都是当地的村民,船上配了一个讲解员兼安全员,也是当地的村民,说一口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
我们的船沿着河道来到一堵崖壁前,高高的崖壁上篆刻着两个红色的大字:寿源。原来坡心河还是巴马长寿河盘阳河的源头,难怪水质保护得这么好。有榕树的根穿透崖石,一直向河面生长,根上的长须就在半空里飘着。在讲解员的指点下,我们才发现崖璧下面藏着黑魆魆的门洞。这就是第一道"门"。第一个门洞还算宽敞,但光线很暗,当地政府出于保护原生地貌的原因,没有安装任何的设施。借着讲解员的手电筒还有前方的第一个天窗透过来的微光,可以看到洞壁上倒挂着石柱、石笋、石莲……由于生长年份不同,钟乳石呈现出不同的顏色:年份较长的呈灰黑色,年份较短的为粉晶色。粉晶色的石笋在手电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泽,很是壮观。洞内的暗河里到处都是犬牙参差的石头,我们的船就在石头暗礁缝中穿过,顺利地来到第一个天窗。我们所处的地方就像一个深潭,潭的四面是陡峭的山崖,崖顶上开了一个大大的天窗,通透敞亮。岸边绿树繁茂,藤蔓虬枝,相互缠绕。
船顺着石壁,缓缓驶进第二道"门"。洞内一点亮光也没有,眼前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讲解员一再提醒大家低头,两手不要伸到船外,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我闭上眼睛,感觉到两边不时有尖利的钟乳石从耳边擦过,头顶则是凉飕飕一片。不时,还会有那么三两滴山泉滴落到身上,冰凉冰凉的。偶尔,还会听到船头与岩石相碰撞的声音。一船的人噤若寒蝉,屏息前行。几分钟后,前方透出了点点的白,然后就看到了亮光,这时,听到有人大大地舒了口气。不一会,我们的头顶上方透出一个半月形的天窗,然后就看到了一个大坑洞。潭水依然碧绿,阳光透过半月形的天窗斜射下来,氤氲出七彩的幻光。潭的一边堆积着从山顶冲下来的泥土,形成一个斜斜的土坡。土坡上长着成片的野蕉林、野竹、野芋……偶尔也会看到一两只形体较小的野猴从野蕉林里窜出来。一时间,让我们有一种恍若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感。
在我们的感慨中,船穿过更为窄小的第三道门洞,把我们送到了第三个天窗。里边也一样的郁郁葱葱,生意盎然,只是崖壁更加陡峭险峻。三门海一共有七个天窗景观,七个天窗是各有景致。据说另四个天窗景观只能潜水而至。穿越了三个门洞后,我们就开始原路返回了。
返程可以随船回到登船地点,也可以在半途下船步行回去。我们选择了弃船步行。河边就着山势在崖壁上凿出一条石梯,我们拾级而上,在二三十级的地方,有一个平台,刻着"问天台"三个大字。平台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红色的绸带,应该是来祈福的人留下的。转过平台,有一条栈道,栈道的尽头,是一个溶洞。溶洞很宽敞,有几百平方米大。站在溶洞中,不见有风,但阵阵的凉意拂面而来,毛孔瞬间悉数张开,浑身上下有一种沐浴后的清爽,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有四位老人在溶洞里摆了桌子打麻将,我们跟他们聊了起来。原来是两对老夫妻,都是从北方来养老的,当地人称"候鸟"。溶洞里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都保持在十九度左右,堪称天然空调。他们的家就安在溶洞外面的"候鸟楼"里,出行方便。几位老人说,三门海山好水好空气好,来到此处,放下了以前的种种,没有了太多的牵绊和烦扰,人就轻松了,心态好了,精神也好了。如此度完余生,能不能活到一百岁,也无所谓了。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放下种种。然后,轻轻松松地回来,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开启一段新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走向远方的意义吗?不知喜欢远足的人们会不会都有这样的体验。这次来三门海,我是真正体验到了远游的快乐。
穿越三门海,你的心境会得到沉淀,过滤出的将是一份如明镜般的心情与胸怀。你,还不去试试?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