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美文

文章 2019-07-12 15:58:33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曾在灯火通明的超市大厅与一位漂亮的女孩激情相拥,尔后,我们又从陌生回到了陌生,就像大海中擦肩游过的两条鱼……

我们教小孩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不回来,门儿不能开。”——未知的可能包含有伤害我们的因素,所以我们对陌生人总有一些防范之心,事实也确是如此:2001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在深圳某区区政府外小公园里翻看《南方都市报》,有位比我年轻些的小伙子与我搭讪闲聊,对方谈吐不俗,又同是天涯沦落人,便有些惺惺相惜之感,然后AA制拼午餐,而悲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事后,我对自己怎么从关外进入关内,又怎么打的到达暂住地,已没有任何记忆,但手机与相机没了,损失将近六千元。

我们刚出生时不会认识任何人,因此,所有的熟人都是从生人开始的,还是在深圳,我几乎每天都在一家超市内设的快餐店用餐,从某天开始,店门外多了位卖“九连环”、“孔明锁”、“套圈”之类益智或魔术玩具的小青年。我常因无聊而围观,熟悉后知道,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四川人,一个周末,我们相约聚餐,时间快到时,他打电话来,说他正在红岭派出所。原来,他赴约路过一僻静处,见有贼砸车行窃,便大喝一声,贼逃,其紧追千余米力擒之,并扭送至派出所。车主到达派出所后,随手掏出六百元请我们先去解决午餐,并要求留下电话,声称还有重谢。这位老兄却一口拒绝,没要钱也没留下自己的电话,路上还把那位“副总”的名片也扔掉了,我说钱可以不要,电话留下也没关系呀,那豪车车主以后也许真能帮上你呢!我的朋友仍然是摇了摇头。那天,我坚决没有AA制,而是花了六十元请他喝了顿酒。他叫蒲兆安,音容笑貌现在仍历历在目,失去联系已经十多年了,但愿他生活如意。

很多公共场合都竖有相关部门制作的告示牌:“请不要和陌生人搭讪,谨防上当受骗”。中国刑法近年来的改革方向,是从对涉案人员的“有罪推定”往“无罪推定”过渡,但这些告示牌却反其道而行之,有人说,这是那些权力机构“懒政思维”下的产物,也有人说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陌生的地方见到这种告示,我的感觉先是内心猛的一紧,尔后处处小心,仿佛冬天少穿了衣服,看到的一切都是寒冷的。

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这世上天生的好人不多,天生的坏人也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心存善念却少有善行、偶有恶念但囿于道德与法律而不敢去实施的人。如果大家都捐款,我们不捐便会有罪恶感,如果身边的人都有“顺手牵羊”的习惯,我们也可能会“从恶如流”并习以为常。我们不是社会风气的引导者,我们只是羊群中的一只羊。有一次,我和同事在一个老山区里问路,对方怕我们走错,领着我们走了好几公里,在那里若干天经历,让我感叹:“这里人的真善”。在攘攘熙熙的都市人流中,“不与陌生人说话”已深入人心。这是因为什么?谁又该为此负责?

其实,我们离不开陌生人,就像在没有陌生人的原始森林,你会步步惊心一样。我们离不开陌生人的同时又拒绝着陌生人,希望陌生人都与我们保持“安全距离”。要不要或愿不愿接触,这里面隐藏的是我们对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可程度。其实,在人心险恶的心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熟人世界”,熟的只是那一张张面孔,内心中,大家依然陌生,甚至比陌生人更陌生,因为我们对陌生人只有防卫的心理,而对那些熟人的笑脸中,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敌意与杀机……

基于“假定陌生人是危险的”理念建立起来的社会是冷漠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舆论导向和缺乏社会安全感密切相关,在道路以目的社会中,还谈什么“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呢?

2001年7月13日,我在深圳,那夜,中国申奥是否成功将揭晓,家电大卖场也为了迎接那一刻,特地重新布局,最大程度地腾出大厅,并安排最好效果的音响。那夜,大卖场几百平方的大厅密密麻麻的人都屏住呼吸,盯着大屏幕,大家彼此陌生,但大家都在期待同一时刻,当北京时间22:00点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中国”时,大厅内顿时一片沸腾,我激动地握着双拳张开双臂怒吼,而身边的那位女孩也同时张开双臂,很自然的,我们拥抱……

泰戈尔说:“我们一度梦见彼此是陌生人,醒来发现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