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泊船瓜洲》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 2019-07-12 15:41:05 1个回答   ()人看过

『设计理念』

1、以作者的生活背景为衬托,理解本诗的意境。

2、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进行引领,即通过小学生了解的现实生活与诗人当时的处境相对比,从而进一步深化理解本诗的意境。

3、把诗歌的引领导入更高的层次,从诗人王安石的思想境界拓展到现在的那些乐于奉献精神的人,让诗歌教学赋上时代意义。

『设计特色』

以景悟意 以读悟情

『设计流程』

一、背景衬托 直入主题

导语: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更是宝中之宝。今天,我就向大家推荐一首古代名诗,他的作者是被称为我国改革先祖的,既俱文才,又俱胆识的王安石。

1、课件出示课题:泊船瓜洲

2、读题审题。

师:谁能说说诗的题目有哪些词组成?

生:由“泊”、“船”、“瓜洲”三个词组成。

师:“泊”是什么意思?“瓜洲”又是指什么?

生:“泊”是停船的意思,“瓜洲”是一个地名。“泊船瓜洲”是说船停在瓜洲这个地方。

师:看了古诗的这个题目,你有何感想?

生:太普通了,简直难以相信是一首古代名诗。

生:我觉得是普通了一些,但却很简洁,符合诗的题目要求。

生:从题目来看,作者对瓜洲这个地方很有留恋。

生:虽然题目普通,但读起来却琅琅上口。

师:谁来试着读读看。

(生读题目)

师:读得真好,简洁中蕴含着风韵。

3、课件出示: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69年,王安石

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二年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触犯了大地主们的利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之职,任江宁知府。为了国家的振兴和百姓的利益,王安石虽然后来多次升了又贬,还是一如既往

地坚持改革。本首诗是他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是写下的名著。

师:同学们,大家看了作者的简介,结合诗歌题目,说说作者当时写诗的心情。

生:作者十分怀念家乡。

生:很长时间没回家乡了,到了家门口更想家。

师:你有这样感受的时候吗?或在你的家人中有这样的发现吗?

生:有,我妈在义乌打工,她在周六就要打电话回家,说听一听我的说话声也感到很高兴。

……

师:是呀,人在长时间出门在外的时候,最容易想起亲人,想起那些亲朋至友,甚至家乡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也是充满着一片情。

二、图形引道 读中感悟

师:同学们,现在听老师朗读本诗,你们注意这首诗写了哪些地名,这些地名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范读,生画词)

生:写了三个地名,京口、瓜洲、钟山。

(出示课件地形图)

师:同学们,谁能找到诗歌中的三个地名,他们分别在哪里?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飞入地名文字。)

师:京口与瓜洲,就目前来说,它们之间隔着一条长江,起码也有将近五里之遥,手工渡船起码要化多少时间?

生:起码要好几个小时吧。

众生:呀!

师:是呀,要化好几个小时,为什么作者对这么远的路,而讲得那样轻松呢?好像是只要化几分钟似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作者长期居住在京城,远离家乡,所以对于这点路程来说,已经是十分的近了。

师: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啊,去年我随姑姑去北京旅游,回来时,火车一到杭州,就好像到了家乡一样,有一种亲切感。其实,杭州离江山也有好几百里的路程。

师:是呀,之因为作者长年身居京城,远离家乡,所以……

生:一到靠近家乡的地方,就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好像家乡就在眼前一样。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一种亲切轻松的语气。

(生读本诗第一句)

师:看谁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

(生读)

师:读得真好,让人觉得作者真的到了家门口一样。

师:谁能来读第二句,并说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那还用说,用亲切轻松的语气。

(生读)

师:钟山与瓜洲相隔几座大山,在没有车辆,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这几座山,走路起码要化多少时间?

生:没有半天时间是不行的。

生:那还得身强力壮的。

师:由此可见,作者……

生:思乡心切。

师:原因是……

生:作者远离家乡,长期旅居在外。

师:从第一、二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采用……

生: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当时的感受。用京城与家乡的距离和瓜洲与家乡距离相对比。

师:读第一、二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

(生深情地读)

三、读中悟情 改中悟境

师:请读第三、四两句,说说作者依托什么景物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生:依托“春风”、“明月”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师:我们先说作者为什么要依托“春风”来表现思乡之情?

生:因为春风最能表现春天的到来。

生:因为春风是温暖的,与冬风根本没法比。

……

师:那么“明月”呢?

生:明月是一种象征,古人是月圆之夜,家人团聚之时。没有比明月更有象征意义了。

……

师:作者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现春天的大好时光?

生(不约而同):绿。

师:为什么要用绿来表现春天的大好风光,如用“到”、“至”、“来”、“吹”?

生:因为绿是最能表现生命力的。

生:因为绿是春天的代表。

生:因为春天来了,到处看到的了是绿。

生:因为一个“绿”字已经概括了春天的全部。

生:这个“绿”字可说是神来之笔。

师:这两句诗中,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生:“又”字。

生:“何时……还”。

师:这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作者远离家乡的时间已经好多年了。

师:“何时……还”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生:要把“又”、 “何时……还”这三个地方读重音,能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诗的最后两句。

(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拓展深化 提升主题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思乡之情呢?他有哪些人需要思念呢?

(课件出示诗人王安石人物象)

师:看图象,说说作者大概是多少年龄,他这个年龄,有哪些人需要思念?

生:他上父母高堂。

生:下有子女儿孙。

师:中有……

生:中有结发妻子。

师:作者上有父母高堂,下有儿孙成群,中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又长年在外,为什么这次近在咫尺,不去回家探望亲人,以解思乡之苦?

生:他身负振兴国家的改革重任,又加上朝庭斗争又那么激烈,皇命在身,他不敢有丝毫懈贻。

生: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生:王安石是效法古人。

师:然而,作者强忍着如此之多的思念,为的是……

生:改革的成功,国家的振兴。

师:那么,你们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也是强忍着思乡之情,思亲之情,为的又是什么?

生(脱口而出):家人的幸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你们的父母,还有这样的人吗?电视上看到的也行。

生:解放军战士为了国家的安全,在祖国边疆蹲雪洞,守国土。

……

五、总结全诗 统领文采

师:这是一首千古绝唱,你能说说他妙在何处,绝在何方?

生:内容的高度凝练。

生:“绿”字的春天描写,可以说只着一字尽得风流。

生:作者为了国家振兴,经家门而不入,这种境界只有伟人才有。

生:作者写诗的认真劲儿,听说他为了改一个“绿”字,捻断数根须。

……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背下来。

(生读,师巡回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师:看谁能用自己的话写出全诗的大概意思。

(生写古诗意思,师巡回检查)

近在 咫尺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国家振兴

(思乡情切) 春风 明月

课后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最难把控的内容。第一个难是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要在长长的四十分钟内执教这么几句话、几个字,还要让它上得精彩,如果找不到较多的突破空间,导的不好就变成了只有以朗读而朗读的游戏。第二个难是古诗的原意理解与古诗的意境引领较难处理,如果只注意了意思的理解,就容易把好端端的千古绝唱变成了味同嚼蜡的普通文字。第三个难是对古诗中的感情理解较难突破,一般执教者最多是平移处理,如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同类型古诗加以陪衬深化。

而本古诗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以上三个难点展开的。第一,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找到了本古诗引领突破的空间。将小学生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与诗人的当时意境相对比,突破了理解上的距离感,让他们感到古诗的可亲可近。第二,以意境引领来解决意思的理解。研讨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专门的教学设计也好,很多人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这一些,只是追求课堂上的精彩,而与基础知识掌握深化相脱节。认为课堂精彩与基础知识的深化训练是一对天生矛盾的对立体。其实,这才是真正误解的根本所在。像古诗词教学,如果能把这么难的意境感悟都能处理得这么好,那么区区的意思理解还在话下吗?第三,本诗的情感领悟处理得恰如其分,抓住了三个情:一是诗中作者的思乡之情,二是学生与自己生活相联接的感悟之情,三是作者强抑心中的思乡之情为的是国家强盛的爱国之情。层层深入,将全诗进行了全方位的引领,融文本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