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12 14:51:11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二者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存在诸多障碍:①理念滞后,重视不够;②组织结构混乱,制度建设滞后;③师资薄弱;④适用教材匮乏;⑤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等。为促进二者的融合,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沟通,增进共识;②科学规划,完善体制;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④组织编写适用教材;⑤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融合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行供给侧改革、实现内涵发展的新思路。然而,正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为了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主体。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融入专业课教学,才能真正称得上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尽快发现和清除二者融合的障碍,找寻可行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应然性和必要性

1.1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而,专业课教学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根本目标。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在功能和本质上都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二者应该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1.2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单靠“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几门创新性选修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亟待构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主体,不能随意删减专业课课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另起炉灶。然而,当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教学的兴趣,并给学生提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理论支撑,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为专业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契机。另外,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支撑,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它们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我们无法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算真正融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障碍

2.1理念滞后,重视不够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但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只能进行一些边缘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尚未理解和认同改革的意义,理念滞后,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据调查,当前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创办企业。还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只能算作一种“业余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相提并论,否则会打乱原有专业教育体系,不利于人才培养。这些片面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广泛存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2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最近的调查,超过70%的高校建有创客中心、创业孵化器和实验室,41.1%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93.8%的高校超过25万学生参与到了各级别的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然而,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科学安排各项任务,将新设置的机构或活动依照惯例分别交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或团委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而这些职能部门归口不同,缺乏统一领导,往往各自为政,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致使各项活动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要担负学生培养任务的各二级学院几乎无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责权利相一致的基本管理原则,无法调动各二级学院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结构惰性等原因,许多数高校很少出台新的制度或修订原有的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原来的一套,“旧瓶装新酒”,不仅创新创业教育搞不好,原来的专业教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制度建设滞后,难以持续有效运行。

2.3师资薄弱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教师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要想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来,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一定的创业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这类师资严重缺乏,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只在本专业、本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没有创业经历,缺乏行业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再加上理念滞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

2.4适用教材匮乏

我国传统专业课教材编排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导向的,一般按知识模块来划分章节,集中了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有些教材也涉及少量应用性内容,但不是重点,主要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大都是这样编写的,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能力导向的,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使用传统教材,教师不得不靠自己来挖掘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案例和设计作业,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的。

2.5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着眼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被动接受,因循守旧,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当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背景下,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显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前的专业课考核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偏高,一般不低于70%,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考核。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督促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其次,平时考核一般只包含出勤和作业,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期末考试考核形式单一,主要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的路径

3.1加强沟通,增进共识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界广泛存在的单一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位一体、相互促进的新理念。为此,党和政府要充分发动高等教育界有识之士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减少政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支持和检验,因而,要让条件较好的高校先行先试,培养和树立成功的典型,近两年持续开展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就是一种好的形式。为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认可度,要广泛开展讨论,深入听取基层的呼声和意见。另外,教育部门可以组织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代表到美欧发达国家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亲身感受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烈氛围。

3.2科学规划,完善体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完善体制,才能有效推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因而,其实施主体是各个院系及教研室,应将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他们,教务处要做的是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团委、学生处和就业办等职能部门要根据各院系教学需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样才能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发挥优势,形成合力,顺利运转。其次,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制度引领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外引内激,不断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首先,采取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积极聘请一些各行各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等担任教学任务;其次,当前专业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缺乏相关体验和经验,应加强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加大对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教师创业的支持力度,多为教师提供去企业调研、带队实习的机会,使教师真正认识创业过程、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第三,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达到相关评价标准的老师提供额外的课时补助或发放奖金,并授予相应荣誉,激发广大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4组织编写适用教材

适用教材的匮乏加大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难度,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因而,必须尽快组织编写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新教材要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突出知识前沿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政府或高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教材编写给予大力支持。另外,美欧等发达国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长,有很多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专业课教材,可以从中引进一批优秀教材,以解燃眉之急。

3.5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多样化,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减少使用那些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加大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专业课程内设置实践、实习环节,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考核方式往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要从原来的知识考核为主转到以能力考核为主,从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转到重视形成性评价,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比较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为此,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使其由原来的占总成绩30%提高到50%或以上,并使考核内容多样化,包括:①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课内外创新活动及其它实践活动参与及完成情况;④课程论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涛,张立红,陈吉明.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冯人綦,熊旭.2016年近八成高校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625/c1006-29361013.html,2017-06-25.

4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