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地黄的千年传奇故事
怀地黄的千年传奇
怀地黄作为“四大怀药”之一,在我市已种植3000多年,为大宗常用中药材。千百年来,怀川人民在种植、炮制怀地黄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怀药文化和怀药传奇——“九蒸九晒”的古老炮制方法传承至今;“一个地黄三个药”,鲜地黄、熟地黄、生地黄,三种不同性状的怀地黄入药带来不同的功效;从“金状元”到“金九”,怀地黄品种不断优化;怀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其他地产地黄的30克或100克以上……像港台明星评选“四大天王”一样,中草药也有“四大天王”之说,怀地黄便是“天王”之一。本期《厚重怀川》,专门讲一讲怀地黄的传奇。
五十岁老马吃地黄生三驹
翻阅中医药典籍,怀地黄药效强的记载有不少,但最为神奇的,要数东晋葛洪所撰的《抱朴子》:“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一百三十岁乃死。”
一般来说,马的平均寿命约为25~35岁,最长也就60余岁。《抱朴子》作为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的宝贵材料,该书记载50岁的老马吃地黄后,仍能产驹,寿命达130岁。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是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人对怀地黄药效强的认识。
中国很多省均产地黄,为何怀地黄最佳、最为地道?这是长期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有科学和实践依据的。
此前报道曾提到,从南北朝陶弘景“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这一中药道地理论提出后,才开始注重产地对医疗效果的影响。经过长期实践,宋朝、明朝时,医药学家一致推崇怀庆地区所产的地黄为地道药材,在地黄前冠以“怀”字,称怀地黄。
明朝名医药家陈家谟所著的《本草蒙筌》说:“江浙壤地种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第一次指出“怀庆地黄”一词:“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近代医药学家赵桔黄采用化学分析手段,对全国各地所产地黄逐一进行本草考证,得出结论:怀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其他地产地黄的30克或100克以上。
日本学者曾先后报道地黄中所含梓醇具有利尿和缓泻作用。专家对我国各地的干地黄中的梓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焦作所产地黄的含量最高(0.811%),其他依次为辽宁沈阳(0.726%)、山西侯马(0.043%)、山东成武(0.036%)、广东(0.019%)、浙江仙居(0.010%)等。不难看出,仅梓醇含量,怀地黄便与浙江所产地黄相差80倍。
“一个地黄三个药”也体现了怀地黄药效之奇。鲜地黄、熟地黄、生地黄,这三种不同性状的地黄入药之后带来不同的功效。鲜地黄主要是清热养阴、凉血止血;熟地黄主要是滋补肝肾,特别是补血养阴的作用很强;生地黄主要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由于怀地黄药效好,《博爱县志》载:公元608年,鲁宣公就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历史上,怀地黄以太行山下的留驾庄和北关大道寺以及北金村所产的质地最佳,怀商销往外地的地黄,必标“留驾庄”“大道寺”货号。
种植一茬土地“歇”十年
温县祥云镇张寺村是怀地黄的传统产区之一。3月1日下午,该村60岁的农民马文喜指着路边的一块田地对记者说:“这块地有100亩,是我承包邻村的,今年用来种植怀地黄。”
为何要去邻村承包土地?马文喜解释,由于怀地黄药性好,十分耗费土地的“地气”,种植一茬怀地黄,土地要“歇息”10年,才能再次种植怀地黄。如今,本村土地种了一遍后,他又到邻村承包土地种植怀地黄。
“地黄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就变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10年后才能再种,因此就更显得地黄的珍贵。”马文喜说。
从马文喜记事起,该村家家户户都种植地黄,但种植历史到底有多久他也说不清。怀药专家告诉记者,怀地黄在我市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
陈家谟说,怀地黄原产于“怀庆山”。所谓“怀庆山”,指的就是怀庆府(今焦作市)北部的太行山。怀地黄由野生变成栽培,约始于周朝。
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就有用子实种植地黄的记载,说明地黄最初是用种子繁殖的。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用根繁殖。北魏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中,详细地记载了地黄的根茎种植法。地黄的根茎种植法一直沿用到当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部分农民试验成功了青苗移栽,使地黄的繁殖进入了新的时代。这种方法就是先用根茎育成幼苗,待幼苗长到8~10片叶时掰下栽植于大田。怀地黄育苗移栽与根茎种植相比,可提高产量25%~30%,为提高怀地黄的产量开辟了新路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