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2 13:31:02 1个回答   ()人看过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我对数学复习课都是心有余悸,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学生认为复习课无非是炒剩饭,教学内容没有什么新意,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创新,教师多半是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知识是怎样的?”学生碍于教师权威式的指令,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回想新知生成过程,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这种课上起来无疑是走过场,清汤寡水,学生与教师均无激情。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课改便成了我心目中的救星。我想:只要自己走进课改,更新观念,关注学生,改进教法,我的数学复习课堂一定会绚丽多彩!于是我开始留意新教材关于复习课的结构特点及编排意图,逐步搜集有关复习课的相关文章,并且认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给我们的启示》以及与课改联系较紧密的杂志《小学数学教育》等,通过学习与积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构建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上的新与乐,达到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技能之目的。

数学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即发展思维,特别是复习课,学生将已学知识全面综合,然后系统化,最后形成学生较为熟练的一种思维分析方式,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我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单元复习时,写给学生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10小时到达;另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需要15小时到达。现在客车与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2小时后两车共走240千米,问甲乙两地全长多少千米?学生很快解出:列式240÷[(110+115)×2]。此时我立即提问:如果将“2小时后两车共行240千米”改成“2小时后中间相距240千米”,你会做吗?学生说出关键要找出240千米与全长的对应分率,列式:240÷[1-(110+115)×2]。于是我乘胜追击:你还会改动240千米的对应分率、改编成另一道求全长的应用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出:2小时后客车比货车多行240千米,求全长,列式:240÷[(110-115)×2];还有的说,两车共行8小时后,中间相距240千米,求全长,列式:240÷(810+815-1),等等。这种由教师提供一份材料,然后以此材料为思维触点,学生一触即发,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本质特点及基本解题规律,并在学习过程中极大地体验了思维训练乐趣以及改编应用题创新之乐,课堂再也不像原来那样枯燥乏味了。

有时我也想:数学复习课如果能够像新授课那样,对于思维发展,变式开放题型也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帮助他们开启心智,未尝不可。因此,我请教名师,并翻阅有关书籍,寻找理论支撑点,大胆尝试,而且在平时的数学复习课中还小有成效。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总复习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时,我将一个活动的圆柱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带到课堂上,学生在解答“一个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为628立方厘米,已知圆柱侧面积为314平方厘米,求拼成的长方体比原来圆柱体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的表面积”时,因为没有直观教具作演示,学生凭空想象感到困难。但当我让一名学生具体对照题目条件与问题将这个圆柱体拆开后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学生经过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再经过简短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很快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

半径:628÷(314÷2)=4厘米

高:314÷(3.14×4×2)=12.5厘米

增加表面积:12.5×4×2=10平方厘米

第二种:

πr2h2πrh=628314,得出r2=21,因此r=4厘米

h=314÷(3.14×4×2)=12.5厘米

增加表面积:12.5×4×2=100平方厘米

第三种:

2rh=侧面积π=3143.14=100平方厘米

尤其是第三种方法,令人叫绝,连我也预料不及,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平台,教学相长此时此刻得以真正体现。记得我归纳总结这三种方法特点时,学生们都由衷地为自己的成功而鼓掌,也更为数学复习课知识的奥妙无穷而喝彩,从此学生更加喜爱数学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