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四个目标是四个不同的领域,具体目标要求不同(见P2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
二、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经历(感受)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体会)
探索《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第二章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表现为一种教学系统。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即任务设置的缘由——为什么教,到分析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任务,明确要教些什么和怎么教,并通过预测和评价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分析教学对象
1、基本情况:
学生的年龄与学段情况、数学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情况。
1)在有关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如何?
(2)对有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什么背景经验?
(3)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4)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一般态度如何?那些比较喜欢或存在反感情绪?
(5)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等等。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1)什么是起点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2)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如,谁能说说你对面积了解了那些?
二是课前了解。如在进行计算题复习课教学时,事先让学生做了八道题目,找出错的症结所在。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四、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1、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如:二年级乘法的认识:分成二个单元,第一单元教到六六三十六。
而且是“五的口诀”放在第一位子。
2、这样编排的特点是什么?
如:“搭配”这一知识,在二、三年级都有,为什么?二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三年级编排到什么程度,二个年级编排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二)用教材教
1、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2、教师应如何看待、使用教材?
(1)把教材作为样板;
(2)把思想作为主线;
(3)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3、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归并学习内容。
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4、如何组织、呈现学习内容?
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是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
(1)结构化学习内容
(2)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内容
(3)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
5、教材中隐性的东西
(1)数学思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3)编排这个内容的前知是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学生有什么帮助。
(4)学生会喜欢这个内容吗?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