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数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2 11:05:11 1个回答   ()人看过

这部分的教材内容是这样的:

教材上先呈现主题图,一至六年级各班级的人数(每段两个班),后面是两道例题:33+36(不进位);39+44(进位)。例题1中呈现两种口算的方法:一是把36分成30和6,33+30=63,63+6=69;二是“30+30=60,3+6=9,60+9=69。”之后是根据主题提两个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

下午第一节课发现孩子们很疲倦,天气闷热,找了一首林妙可的《老师》,全班齐唱了一会儿感到大家的状态稍好些,开始数学学习:

出示一份学校里各班级人数统计表,你能看懂这里的数学信息吗?(三年级5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5、46、44、45、46人)

生1:我们班有46人。

生2:我们三年段共有226人。

师:你们能根据这里数学信息提一个问题吗?

吴依晨:三(4)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此时,班上出现了两种声音:91和81,后者的声音尽管很微弱,依然听得清楚。

生汇报算式:45+46=91(人),很多人表示赞同。

师:刚才我听到有人说是81,你能告诉他为什么是91,而不是81吗?

生:40+40=80,5+6=11,80+11=91。

师:那么,这位同学脱口而出说81,你知道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可能想,个位相加是11,就写1,而十位相加是8,就写8,把个位的满十进一给忘了。

师:看来,我们得特别注意进位这种情况。

周文欣:三(1)和三(3)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有了上述问题的讨论,这道不进位加法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总是先易后难,然而课堂的生成让你无法料及,不过先出现进位加法也无碍,学生有能力去解决。

接下来的环节:利用教材上两道例题当练习;之后让学生看书,思考:书上的第一种想法是什么意思,在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第二种方法完成口算,而第一种是遵循教材的逻辑起点,并非学生学习的真实现状。

课至此,还有近8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

发现了两个问题掌握不好:一是进位口算;二是找规律填空——17,34,51,68,( )。

改完作业,一学生跑来开玩笑地说:“吴老师,你怎么都喜欢用学校里的东西来上课?”

“是吗?”

“你上次用学校里的作息时间表啊”。

“哦,这样上课你们喜欢吗?”

“还不错!”说着,她跑开了。

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身边的素材上数学课?自我“辩护词”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亲和力”,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另外,这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考验”,就算是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下一页:殇的诗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