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我是想尝试把两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一种是传统的旧的由教师一带到底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我们本次培训活动当中正在学习和推行的“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同时融进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第一种模式是我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种常态的课堂模式,这一种教学理念对我来说是根深蒂固也不为过。而第二种模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代练,一讲到底的旧模式,它突出一个“导”字。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只是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创建学习条件,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任务。很可惜,我对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并没有取得成功。第一种模式的痕迹太明显,而第二种模式的应用流于形式化。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吸取教训。
首先,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的理念没有贯彻成功,学生小组分组合作活动没有能够深度开展。
受固有的观念影响,本节课的“活动式”导学的开展并不顺畅,有形式,但缺乏实质内容,流于表面。如在学习本节课“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一重点内容时,我设置了学生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探讨“假如我是巴西队主教练,我会怎么样去向队员贯彻战术思想”这一问题。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先分组合作讨论,大约三分钟时间,大家积极参与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发挥“导”学的作用,一步一步启发和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出三个重要知识点:①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②要理解、沟通和宽容,③要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却出现了学生启而不发,举手示意的学生廖廖无几,并没有呈现出我原来预设的踊跃发言表达意见的场景。这一种课堂临时生成的偏离预设的情景有点令我感到意外。在看看时间紧凑不够的前提下,我只有亲自上阵,代替学生来把问题一一归纳整理出来了。这也就宣告了我之前想尝试改变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做法是失败的。
课后,经过反省,我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活动前设置的问题不够清晰,指向性不够明确,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给学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第二是老师要保持“淡定”,保持耐心,在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下,不要操之过急亲自上阵去代替学生总结,不要急于把最核心的问题呈现出来,而应该临场应变。可以再以另一种方式去引导启发,也可以延长学生交流合作时间,教师从中点拨提醒。第三是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每个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探讨活动,听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合作中的问题,辅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掌握学生活动的第一手素材。这个环节很重要,它为接着下来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借鉴参考。而我在这一活动环节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巡视了一圈,然后就直接进入了师生互动环节,所以说酝酿和准备是不充分的。
其次,在课堂语言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第一,过渡语没有处理好。
课堂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过渡可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自然流畅。课堂过渡语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可以明确课堂的教学思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增强教学的美感,过渡语的使用可以使一堂课更精彩、更生动、更完美。在本节课当中,对教学过渡语的设计、考虑和使用方面确实欠缺,不够简洁、不够自然,而是显得过于生硬,比较随意。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过渡,直接就由教师跳跃性地跨了过来,如“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内容的学习”。这种简单直接的过渡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断层感,究竟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这种任务应该是由过渡语来承载的,但却被忽略了。这是因为在本节课当中,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环节,我并没有很重视这个问题,没有投入过多的时间来进行考量和设计这个过渡的细节,没有意识到过度环节的重要性。
第二,评价语没有使用好。
课堂评价语,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如对问题的回答等所进行的语言评价。评价语课堂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是一种荣誉。恰当的课堂评价语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评价是一门艺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整体素质。好的评价能使师生的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节课当中,我课后通过听录音和其他老师的听课反馈,发现自己的课堂评价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重复比较多,这个也是我在课堂进行中就能感觉出来的。如“好”“非常好”“不错”等评价使用频率很高,过于单调,不够多样性。二是评价语应该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作出实质性的点评,这个方面既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把握,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这些方面都要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
再次,本节课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显得过多。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