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名人的作文: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作文一:富兰克林(475字)
同学们应该都有一位让自己尊敬、爱戴、和感动的一位历史风云人物,现在,就让我讲讲我最尊敬、敬佩的历史人物富兰克林吧!
提起富兰克林的名字,只怕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富兰克林是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独立革命的领导之一,被美国人民誉为“民族之父”“美国的完人”和“人道与理性的化身。
1706年1月17日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境中,由于家境贫,富兰克林十岁时就做了学徒工,不过勤劳机智的富兰克林并没有放弃读书和学习,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终于在艰苦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富兰克林有着很大的包容心。据说阿瑟。李对富兰克林有着极大的偏见和岐视,他是一个非常爱耍小聪明的人,当他得知富兰克林要升职时,便在给大陆会议的信中写道:“我才是受命责驻巴黎使团的合适人选,而富兰克林有许多可疑的地方……
信刚刚寄出了不久,富兰克林便得知了这一件事情,但富兰克林并没有给他还击,而是耐心地承受着阿瑟李对自己所有的指责。
正是因为富兰克林这种伟大而又明智的包容心,使他的形象在我心中又忽然高大了许多。“美国的完人”——富兰克林,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富兰克林作文二:富兰克林的故事(445字)
昨天,我看了富兰克林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猫头鹰老师教大家拼写单词。猫头鹰老师觉得大家做的都很好,就让大家好好准备,明天听写,全对的人能得到一支钢笔。这时,小地鼠说:“我这次考试一定是满分,老师,你现在就把钢笔给我吧,我还想用它来考试呢!”猫头鹰老师说:“这必须得看明天的考试结果。”富兰克林一晚上都在准备,但他只有pencil这个词不会,所以他就反复地练习。富兰克林为了保险,就把写pencil的单词纸贴在帽子里,这下他能放心的睡觉了。第二天,开始听写了,当老师念到最后一个单词pencil时富兰克林突然忘了,他就看了一下贴在帽子里的单词纸,然后他就写出来了。后来,成绩出来了,富兰克林都答对了,得到了钢笔,但他觉得自己作弊是不好的,就把钢笔还给老师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首先是我们不能太自满,就像小地鼠,还没开始考试,就说自己一定能考一百分,这是不对的。还有,富兰克林考试时作弊了,但他后来又把钢笔还给老师了。
我觉得诚实比一支钢笔还重要,小朋友们一定要诚实哟!
富兰克林作文三:美国之父―富兰克林(302字)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了我的大忙。”
话外语:做人不可骨气,但做事不可能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富兰克林作文四:富兰克林的试验(407字)
在18世纪,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却受到了嘲笑。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变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根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面对人们的指责,我们最好的回答就是用事实来证明一切。科学中没有懒惰,只有勤奋和严谨。
富兰克林作文五:富兰克林的智慧(351字)
美国着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的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人世间,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虽然我们都是凡人,与富兰克林不能相提并论,但也应该时时刻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