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下《下雨了--学看钟表》优秀教学反思
《下雨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下册的内容,尽管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但本课的内容是非常典型的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的一个范例,上课前学生绝对不是一张白纸。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据课前调查得知,全班65人中能正确辨认时针、分针的有40人,会认读整时的有32人,会认读半时的有21人,还有能正确认读到几时几分的有15人。学生已经处于这样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仍按部就班的从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认读“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程序进行无疑是一种浪费,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但学生的现实起点又是不一样的,教学活动要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因此,我认为,本课只有紧密结合生活,以活动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以高起点的学生带动低起点的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我对本节课的定位是:本课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总结和升华,认读时间与合理安排时间在本课中的地位同样重要。目标定位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既然本课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升华,升到什么程度也是必须考虑的。我觉得:学生对于一般常见的钟面能正确认,会读整时,半时;理解“几时刚过、快到几时”状态下钟面上两根针的本质特点即可,至于钟面上另外一些知识(钟面上有60个小格,时刻的电子式记时法等)不作为本课教学必须涉及的目标之一。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干扰过多反而不利于突破难点,所以目标定位还应注意适应学生自身特点,不要赋予一节课太多的内容,造成目标“越位”。
本课教学的目标是学会认识整时与半时、大约几时及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生活时间。认识这些时间是合理安排生活时间的知识基础和前提,所以,以往的教学往往将这几部分分开进行,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认识钟表与具体的生活情境割裂,使学习缺少原动力。
不足之处练习题设计没有完成,训练学生语言完整还须加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