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团子,人生的味道美文
同事海红带给我两个棒子面的苦菜团子,苦菜的味道很重,苦中尤有粗涩。现在的年轻人怕是不会有人喜欢,而且也确是难得一见。但是我却觉得,这东西能吃得出地老天荒。
但凡这一类老字号的食物我都喜欢,不是因为好吃,它们不是美味!一则调剂因惯常而疲累、且似乎已经麻木了的口感,二则能够勾起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吃着它,苦菜团子,使我第一个想起的词汇便是“人生”。不是苦涩焉有人生?且因此又生出一个归类——人生的味道。
还是上一周的一个中午,看见海红女士在吃菜团子,说了句“好东西”,她便当即答应送我两个。我说曾经在哈尔滨买它吃过,是小时候母亲的味道,但那不是苦菜的。加了苦菜,则当是最正宗。
果然,菜团子入口,便是时空回转,儿时的懵懂与青涩,时光的蒙昧与蛮荒,如荒野中孑然且慵懒有些冒着傻气的打猪草的孩童。那个时候东北山区的乡下,我习惯称之为山野,虽不知迷茫为何物,眼面前却是从未真正真切地亮堂过。大人们终日劳作,理想与共产主义的事业,似乎只是云一样飘忽的梦,看得见却摸不着,遥远如天外的星。孩子们更像是一只只散养的鸭子,聚到一起时就呱呱地疯闹,不得已去打猪草、做农活的时候自然也就暗淡下来,无光也无趣。
那时候林区家庭的生活还算是好的,有计划体制供应的棒子面、大碴子,不是特别的困难家庭总还是能够填饱肚子,日子远好于附近吃“返销粮”的农村。记得有一次,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住宿生刘宝玉因睡懒觉误了饭点,找到我要点吃的,恰好小弟在身边,就让他回家取。小弟不懂,不知还需照顾些“脸面”,径自拿了一个苣荬菜的菜团子。宝玉很失望,咬一口嘴角就连到了耳朵边。我也确是很失颜面,让小弟再去拿母亲特为父亲上工准备山上用的午餐,白面馒头。菜团子则因宝玉咬了一口,我也无颜又别人咬过的拿回也不能再“吃”,索性任由他顺手扔掉。
其实那个年月,这种菜团子也不是很多人家必须吃的,且多那么一点苣荬菜也并不节省多少粮食,毕竟是以棒子面为主,而且粗糙之中还带着苦涩。母亲为何要这般吃,一直不很明白。
之后九十年代的后期出差到省城,一次自助早餐,我拿了一个菜团子,同行的蓬江书记见了问好吃不?显然他也是新发现。我说,“小时候六七十年代的味道。”菜团子是加了萝卜缨子的,也不是纯的玉米面,松软滑嫩且不苦,配上大碴子粥和十分精致的小咸菜,说是美味也并不为过,毕竟不是日日不得已必须的时候了,但确是十分和我的胃口。或许,这时节胃口的需求已远不是味觉与口感的需要,更多的怕是一种情感兼浮华之中寂寥情愫的变异吧。
海红说是她乡下婆婆做的,问她要不要,她便带回几个,放冰箱里冻上。年轻人没见过,也没吃过,这种苦涩的情感他们无法体会。
苦涩的东西一般人不喜欢,应该是源自于没有苦涩的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那份经历。只有苦涩才能使人历久弥新。
小时候“忆苦思甜”,全校师生被集中在林场的“俱乐部”内,将门窗遮挡起来不透一丝光亮,只有主席台上点着一盏微弱的煤油灯,使得整个大厅都笼罩在肃穆甚至是阴森恐怖的气氛之中,这个时候的任何人都不可以喧闹或者讲话和随意行走,我的心里更是蒙蒙的,胆突突的。先是请人,“苦大仇深”的一位工人,讲述“旧社会”“被剥削被压迫”的苦难经历。讲述人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不识几个字,但也“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故事简单且直奔主题,吃不饱,穿不暖,讨饭又被财主家的大狗追着狂咬等等。这时候总会有人不失时机地引导着,“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等口号声震天响,还要押上几名“地主”、“富农”、“右派分子”等反动的“坏人”,忆苦与批斗合二为一。最后压轴的便是吃“忆苦饭”。后来听说,其他的林场还曾发生过“外调”弄清楚的“逃亡地主”假冒“贫下中农”并像模像样声泪俱下地忆苦会上大肆声讨万恶的旧社会苦难的事情,不可谓不荒唐。
“忆苦饭”是林场食堂备好的,高粱米面的窝窝头。也许是怕小孩子咽不下,每人还发了一块腌萝卜。那个年代家常主食主要是棒子面的贴饼子,尤其拉嗓子,久之确是难以下咽,相比之下我的感觉,这个“忆苦饭”却远比家里的贴饼子好吃。但是不敢说,也不敢多要一个吃,甚至想,这种好吃的感觉可能就是心底里绝不可以告人的莫大的“罪孽”。不仅如此,这种罪孽的“感觉”在我心底深埋了多年,一直时刻警醒着我的成长。
后来在林区,高粱米虽不算是“细粮”,但是吃一顿高粱米饭还是大大好过玉米大碴子,高粱米面却平生仅仅吃过那么一次,且还未敢“尽兴”,以致近半个世纪的光景却依然恍若昨日,不能忘怀。
苦菜团子的味道苦涩,口感粗且渣,海红的婆婆为何还要做来吃?一点是肯定的,不是生活所迫!但是它不是“美味”也是肯定的,却为什么总有人念念不忘呢?
老人家行事与年轻人不同,粗茶淡饭更合胃口,似乎也是一种返璞归真,或者说是归了根吧。几年前就有个新词出现,叫做“妈妈菜”,属于那种与父母双亲久别的人,任何地方无法寻觅最最思念的味道。都知道,妈妈的厨艺各有千秋,但却不一定地道,与餐厅里大厨比,色香味可能一无是处,但是孩子们,尤其有了年纪人世间尝尽了风雨的“孩子们”,“妈妈菜”却是一种恒久的生命里铸成的味道,是任何星级的厨师也不可能比的。
人生的味道便是尝尽了世情冷暖,苦与乐、成与败都搅在一起,品之有味,思之却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