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反思
我在执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的环节。
具体教学是这样的——经过大半节课堂时间的讨论,学生们基本上理解了老舍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的原因了,有学生说:“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祥子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有的学生还特意分析了写柳叶的作用:“通过柳叶,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祥子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课进行到这,我认为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但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到:“老师,是不是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刚才所说的‘恶毒’的感情呢?”
我一愣,继而我认识到,这是我备课没有想到的一点,同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一个绝佳机会。我发问:“这个同学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让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下,是不是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老舍先生笔下的‘恶毒’的感情呢?”
问题刚一提出,马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但这个回答马上遭到另一个学生的反对:“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咱们还是应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我提醒学生们回忆。于是有的学生提到朱自清的《春》。“对,里面有一段是写春雨的,是吧?”我一边说,一边和学生一起背诵起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在两天……”背完之后,我问学生们,这段文字表现了朱自清的什么感情。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我说:“对了,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但马上又有学生不服气地说:“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当然不一样啦!”我接过他这话大声问:“是吗?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写夏天的雨就一定充满了苦难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闪是否还学过写夏天的雨的课文。”于是,学生们又回忆起了《金黄的大斗笠》中对夏雨的描写:“在用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俩坐着,任凭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脚趾头还在得意地动呢!……笑声冲出银线织的雨帘,笑声掀动金黄的大斗笠。”我说:“同学们看,这篇文章中夏天的雨可就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啊!”
最后,我总结道:“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当然要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上完这节课,经过认真反思,我充分意识到要想做一名更优秀的老师,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在备课这一环节上,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前所谓的写教案这一备课环节上,要转变自己的备课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应重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为主,以“教”为辅。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