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祭的散文

文章 2019-07-12 06:07:19 1个回答   ()人看过

离清明节渐行渐远,兩却越下越密实,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那些故去的人们。

一束鲜花,一杯烈酒,黄天厚土间,阴阳相隔的人们已是生死两茫茫,扳着指头算,龙泉山灌溉工程已有四十余年,曾经热火朝天的场景已经湮灭于碧波荡漾的绿水青山之中,如果不是刻意问起,没有几个人知道好山好水间竟发生过荡气回肠的故事

舟行碧波,人若画游,谈起三岔湖的美景,父亲总是沉默无语。

别看二十年没有涉足三岔湖,父亲却能如数家珍般的说出区公所的所在,三秦会馆的所在,兴致好时,居然能哼唱当年挥舞钢钎二锤时唱过的歌,时间是最好的调?师,当年时代最强的音符竟然 沦落到了与社会格格不入。

记得早些年的清明节,父亲还会走上一二十里的山路故地重游,看一看当年挥汗如雨的地方,在纪念碑下缅怀那些为修建水库牺牲的战友。

所谓战友,其实就是农民工,当初修建水库时,按部队的编制把三岔区编制为一个营,握惯锄头的农民,一下就变成了以战友相称的水利战士。

在中国文化里死者永远是最大的,隆隆炮声中,有包括杨代兴在内的一百多位烈士,为龙泉山水利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人都没有被追认为烈士,国家能够给出的抚恤金也只有区区一百元,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为了能够彻底的摆脱干旱,就这样无私的交给了国家。

父亲说如果不去看这些烈士,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心安的。

饮水思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正在岁月的轮回里被逐渐模糊,逐渐洗刷。

做为当年的建设者,父亲早已青丝飞霜,像其他的建设者一样,七老八十了还在一亩三分田里辛勤劳作,面朝黄土一辈子,从未有过停歇!

湖光山色日渐潋艳,甚至有人把它比作了小西湖,遥想当年的石盘水库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龙泉湖,猫碧梁犹在,最初的建设者很多已是风烛残年,他们愿望很简单,就是能够到当年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去看一看,走一走,然而高昂的费用,让手头紧紧巴巴的老人们只有望湖兴叹!

父亲也是想到水库上看看的,最终也是因为费用的原因而放弃了,农民是没有养老保险的,活到老要干到老,动则几十上百的费用,真的是伤不起呵!

前几日,看了王炳荣版主的贴子《鲜花祭英烈》,父亲激动了整整晚上,很多年以来,三岔水库一直都是老一辈建设者们不可缺失的回忆,是一个可以触摸到青春的地方!

巫昌友说青春不堪百度,但青春却是可以祭奠的!

四十年前父亲不认识工友冷林熙,四十年后白发苍苍的父亲仍旧不认识贵为词赋家的冷林熙。

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人,却因为一段火红的青春岁月——龙泉山灌溉工程,有着共同的情结。

多少年了,太平桥杨代兴的影子一直在冷老师的记忆里鲜活着,那像树叶一样飘荡在半空的身子定格了一个悲壮的时代,在不缺乏英雄的年代,这样的牺牲依旧震撼心灵,太平桥杨代兴成了整个龙泉山灌溉工程牺牲第一人,他的事迹是对“人民才是真正英雄”最好的注解 。

冷老师亲自致悼词。

亲自扶送杨代兴的灵柩回太平桥乡下。

四十年的光阴洗刷了山河,却冲不淡冷老师对战友的怀念。

由于年代久远,冷老师只能在蛛丝马迹般的记忆里,寻找杨代兴家乡的具体位置,希望能在清明时节给战友送上一束鲜花,敬上一杯烈酒!

雨纷纷,涟漪了三岔湖水。

冷老师来了,苏文杰老师来了,巫银模老师来了!

王华金老师来了,王炳荣也来了!

一些东灌工程的建设者,亲历者和建设者后代也纷至踏来!

沒有人组织,沒有人邀约,共同的情结让大家聚在了一起!

从张家岩水库到石盘水库,从石盘水库到三岔水库!

曾经青春的点滴湮灭在碧波万倾之下!

公路距七座坟烈士墓仅数米之遥,在这儿长眠着包括李文德烈士在内的第二铁路工程局英雄,他们把生命献给了简阳这片沃土,把热血化作了碧波荡漾的湖水。

拨开杂草,撩去蜘蛛网,在杂树与荆棘间,一行七十来岁的老人,弯腰驼背的穿行着,短短数米的距离竟然耗费了十几分钟!

李文德烈士的墓依旧完好,石碑上清楚的记载着他的籍贯射洪县浒溪公社和工作单位第二铁路工程局。

一片乱草丛中,山鸟欢唱,蚂蚁浅行,"李文德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一行人沉默着,肃立着,恭恭敬敬的给人迹罕至的烈士墓献上鲜花,敬上白酒,点燃一支烟,然后再深深鞠上一躬。

吃水不忘打井人,也许这一天实在等得太久,刚摆放好的鲜花竟然被山风吹得花枝乱颤!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