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最成功的女外交家散文
文成公主,一个与雪域西藏和国政外交息息相关的名字,在地广人稀的青藏大地上,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史书记载,这位著名的汉家女子,祖籍山东济宁,出身于唐朝皇室的远枝,据说是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文成公主”的大名蜚声中外,而她的汉名史学界却考证无果。她,一介柔弱才女,对于当年的大唐国政、汉藏友好乃至于整个雪域西藏建设的巨大贡献,实在不可磨灭。
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励精图治,一举终结了土司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西藏高原的完全统一,这一壮举震撼了大唐朝野。当时的唐朝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最强大的军事,但稳定国运大局仍是重中之重。太宗皇帝李世民深谋远虑,崇尚“一桩婚姻相当于10万雄兵”的治国安帮理念,接受了吐蕃的和亲请求。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主动远嫁作了24岁的松赞干布夫人。从此,联姻政策成为了亲和民族关系、稳定国家局势、巩固政权基础的一项国策。汉藏一家的历史,从此写下了新的光辉篇章。
文成公主进藏历尽艰辛,发生的许多故事却饶有兴味。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六试婚使”的故事至今在西藏民间盛传不息,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巨幅壁画。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汉玉”,是要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众多求婚使团也携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前来请婚,势力雄厚,所以他们抢先一步操作,怎奈绞尽脑汁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吐蕃大相禄东赞偶然发现一棵大树下有一只大蚂蚁,于是灵机一动拽下一根马尾丝,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缝在绫缎上,然后又在九曲汉玉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孔洞的另一头。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完成了洞中九曲的旅行,绫缎也便随着蚂蚁拖动的马尾丝顺利地穿洞而出……第六试“辨认公主”更是有趣。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着华丽、相貌接近的300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排开,宛如300天仙破空飘来,看的人眼花缭乱。各方使者面对一个个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妩媚、双眸温柔而有神的美人,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一时都没了主意,又是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公主侍婢的指点,掌握了她“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颗痣”的信息,所以在左排第6位顺利认出了公主。
吐蕃在请婚参试中大获全胜。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庞大的迎送亲使团队伍伴随下,西出长安前往吐蕃,历时两年又四个月。此后,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55岁时(公元680年)病逝。
文成公主进藏之初,吐蕃的王都刚刚从山南迁徙到拉萨,迎接公主的是一片芳草萋萋的萧条,拉萨河边玛布日山(红山)上建有一间宫室和一些房子。当时的拉萨建设仅此而已。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文成公主天资聪慧,不仅深谙琴棋书画,而且熟悉农桑、建筑和纺织,对佛学宗教、天文地理和星象五行之说也颇有研究。进藏时的陪嫁十分丰厚,不仅有大量金玉珍宝、医疗器械、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还有各种农桑纺织医典和卜筮论著600余种,更有一些娴熟高超的工匠技师。因而,松赞干布对她言听计从。
至今,拉萨民间百姓还一直流传着关于文成公主的许多传说。比如她“夜观天象地气,认为拉萨地区形若母老虎仰卧,凶相太盛,不利创基立国,根据五行相承相克的理论,须填湖建寺以镇之。”两年之后,拉萨历史上的第一大宏伟建筑大昭寺在沼泽沙滩上拔地而起,完全仿唐格式的小昭寺也随后落成。大小昭寺的建设都由她亲自策划实施并命名。王城拉萨也是因为建寺中“山羊背土”的藏语谐音“惹萨”而得名。
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下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建成了。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操作,借以慰藉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情。
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位骁勇慓悍的吐蕃领袖经常脱下穿惯了的裘皮铠甲,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她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演绎着感情融洽的凡人故事,同时也彰显着汉藏团结的不凡意义。
早先,毗邻佛教源头印度的西藏大地盛行信奉苯教,文成公主是一位信佛的人,她爬山涉水携带到西藏的一尊释迦牟尼鎏金佛像、佛学书籍经卷以及一系列弘扬佛学的举动,对于藏传佛教的兴盛乃之政治体制的建立都起到了“大力推手”的效用。在她的影响下,吐蕃的政治走出了原始性,迈上了正规化,依托佛教稳定政局和人心的“政教合一”模式,在西藏运行了1000多年。至今,那尊释迦牟尼佛像仍供奉在大昭寺的大殿中,成为虔虔僧众以及中外游客顶礼膜拜的神灵,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在公主统领指挥下,随行进藏的文士们开始工作了,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历史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帮助整理收藏佛教经卷。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学习汉族文化,研读汉唐诗书,还派遣一批又一批贵族子弟远赴长安学习,把汉族的文化与科技引回吐蕃大地。
文成公主带来的农桑技术和种子,也在西域高原遍地开花。农技人员深入草原,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入土地,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由于草原土质肥沃,秋收时庄稼获得了惊人的高产,让习惯了游牧的吐蕃人瞠目结舌。因为吐蕃局部地方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缺乏技术不善管理,所以产量极低。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业和种桑养蚕技术逐渐普及,世代游牧、素以牛羊肉酥油茶养生的牧民们从此获得了多样化的粮食、蔬菜和茶叶,优化了饮食结构,改善了生存质量。
随行的加工和纺织工匠也依照文成公主吩咐言传身教,吐蕃的绿松石、米腊玉、以及水晶、玛瑙、银器等等,有了更加精美的工艺。尤其是纺织技术的传播,使吐蕃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生活。
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舞女们十分卖力地演奏唐宫最流行的乐舞,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轻慢飘逸的歌舞律动,使松赞干布大有如入仙境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与当地民族歌舞渐渐融合,传遍了吐蕃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形成了至今一枝独秀的藏族歌舞。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以亲戚关系感化边塞民族、宣展大国威仪的最为令人赞颂的典范。作为友好使节,他无愧于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她贵为王后,却从不养尊处优;她博学多才,却没有丝毫权欲;她技艺超群,却全部奉献给了草原生灵;她参与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她一官半职。对于吐蕃的重大政治决策,她经常提出真知灼见,却不强行干涉。松赞干布和吐蕃大臣们敬服她,草原百姓们爱戴她,视她为“天降神灵”。
或许,女人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苦难,尤其像文成公主这样一个不凡的女人。公元650年,年仅34岁的松赞干布病逝,命运一下将文成公主推进了痛苦的深渊!我们无法考证她当时承受着怎样漫长的创伤。可是背井离乡的她,在永远失去故乡与家人之后,又永远地痛失了唯一的、曾经如此相知相爱的丈夫!
此后的岁月里,她将丧夫之痛深埋心底,继续在这片她所钟爱的土地上生活了整整又30年。这是漫长的、爱与生命不断升华的、意义非凡的30年。此间,唐廷与吐蕃的关系几经波折甚至反目,而文成公主所受吐蕃官民的敬仰并未因此而稍减,随她前来的文士工匠也被作为友好使者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甚至死后与文成公主一样被奉为神明。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拉萨病逝。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哀痛。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至今拉萨、山南和其他地区仍保存着藏人为怀念她而造的许多塑像。拉萨布达拉宫、大小昭寺、罗布林卡园林、山南雍布拉康、昌珠寺、青海日月坛、玉树文成公主庙等著名佛家圣地,都有雕刻精细的文成公主坐像或大型壁画,每每冠名“洞天福地”。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在中土,文成公主几乎连个真名也没有留下,各种皇家官方的史书上,对她的生平事迹也仅仅是略见一斑。为何被如此忽略?是她的同乡孔老夫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古训作怪?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而在西域大地,她的音容笑貌成了永恒。
我曾无数次地光顾布达拉宫和雍布拉康两座宫殿,每每感佩之至扼腕长叹。我感佩文成公主那种对丈夫、对吐蕃人民超越时空界限的爱是倾其一生的,我叹服她苦心营造的汉藏和睦局势正源远流长,就像千年不化的雪山冰川那般,又如四季清冽的雅鲁藏布滔滔江水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深远绵延,最终化作了今天西藏人民对她永久的敬仰……
有人说,女人都是水做的。文成公主是圣水度母,柔善无限、万年无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