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设计中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意义的论文

文章 2019-07-12 03:22:09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 场所 场所精神

现阶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科技为主的信息媒介时代到来,给建筑领域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1]。而且,人们越来越多地盲目追逐流派,急于标新立异,促使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逐渐被废弃,这不仅不会对城市形象进行改善,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原有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时,需要充分重视标志性元素所具备的场所感、渗透的文化精神,并对环境中的不同建筑进行统一协调与连接,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氛围的场所精神。

1场所及场所精神

1.1场所

在科技术语中,“场所”主要是指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或环境。而在建筑领域内,“场所”则是指在建筑物或人造物界定的空间范围中,人与环境之间出现相关联系。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最早、最系统对场所理念进行讨论,认为活动发生的地方便是“场所”,其空间具有清晰特性,为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包括众多材性,如肌理、色彩、形状等。这里提出的“场所”充分结合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能对某一特定地段内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身环境特征等进行准确反映[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采用积极措施,实现“场所”的回归。

1.2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最早也是由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该词源于罗马人,意义为所有存在的事物均有其精神。诺伯格舒尔茨还将“场所精神”引用到建筑领域内,赋予其新的意义,认为“场所精神”是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与客观存在的空间体的复合体,能对人是场所的核心及特色进行反映。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认同感,极易打动人们内心,引发共鸣。而且,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能对人与环境进行紧密联系,对现代建筑学用中性、缩减、抽象的观点看待环境的不足进行批判,便于对人们在精神、心理上与世界的联系进行重建[3]。而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空间设计能为人们提供相关活动的物质场所,且能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的需求,从而促使使用者在精神、生理上均达到愉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精神,充分融合人与环境,从而促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2.1强调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的场所性强调建筑空间能反应出所用环境的文化背景、历史文脉、地形地貌等要素。可以说,一定的环境脉络是建筑存在的必备条件。而完善的建筑空间设计并不是简单叠置及拼贴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而是采用积极措施,促使建筑物与环境各要素之间彼此认同、吸收、整合,这一过程可表现出两者的互动性和双向性[4]。一方面,以往普遍认为的建筑经由对自我进行“修正”,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其实并不是建筑接受环境的特质。另一方面,环境能对个体建筑的个性特性进行认同和接受,且能促使自身个体性得到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需要对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根植于环境,实现两者的统一、和谐[5]。比如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其总体布局重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该艺术中心在北部森林公园的生态延续轴线上,周边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存在曲线状分布的水系及集中的绿化带。在进行建筑空间布局时,若实施直线式布局,可能会影响到周边曲线形态环境,对景观环境延续性、整体性造成破坏。而采用曲线式布局,能充分契合周边环境,促使建筑与环境互相呼应,且能促使城市景观的延续性得到增强。

2.2重视充分结合城市空间

作为现代人居住的主要环境之一,城市是最常见的人为场所。而对城市空间进行界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建筑。在城市中,建筑对城市空间的回应是其场所性的重要体现。而且,人们必须认识到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表达的职责。一个城市要想具备良好的形态,其建筑空间就应该存在良好的系统性和服从性[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对建筑场所进行规划和塑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结合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城市、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上述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在塑造建筑场所时,紧密结合建筑与城市空间,充分联合区域空间,从而促使各个区域可达性得到提升。而且,通过在不同标高上对一系列自由伸展的曲线形廊桥进行设置,一方面能紧密联系单体建筑与主要人流集散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还能充分融合分散的功能块,使其形成区域性整体,从而对文化艺术中心的整体形象进行强化。而且,在进行立面设计时,该艺术中心在立面风格中融入灵动简洁的设计元素,以白色为主色调,通过大量错落的平台和楼板,赋予建筑以简洁明快的风格,且整体凹凸有致。

2.3关注延续地方文脉

在建筑空间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并非是对各种形式进行照搬照抄,或者盲目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对特定地域所表现的场所精神进行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作为周围人造环境的一部分进行整体考虑。而且,在建筑场所精神设计中,只有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延续地方文脉,才能赋予建筑创作以灵魂,充分体现人文与文脉,而不是仅流于形式的干巴巴的符号。仍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该艺术中心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充分重视当地文化元素,比如水。作为昆山的灵魂所在,水覆盖着昆山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选择充分融合水元素,在绿化景观环境中放置主体建筑,使其临近水体,并以具有丰富层次性的休息厅、室外平台、散步道等进行配备,可促使人们感受到现代建筑与昆山水乡特色的交融。此外,在对建筑形态进行设计时,主题为最能代表昆山文化的昆曲及并蒂莲。前者为最具代表性的昆山文化艺术形式,后者为昆山园艺文化代表。而且,市民接触最为广泛,且渗透力最强的文化象征便是地方戏曲和园艺。昆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形态衍生自昆剧表演艺术中的甩袖,自建筑中心开始,像表演中轻摇手臂翩翩舞动的长袖一般,向外逐渐进行旋转发散。而且,发散出的花瓣形态与并蒂莲相似,达到完美融合。

3结语

建筑空间设计的根本要点是场所和场所精神,能有效避免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可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所以,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场所意识,将场所精神充分体现到设计过程中,从而充分融合建筑与人文环境,实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韩颖,高祥生.浅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包容性[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65-68.

[2]李夏菲,廖琴,熊春华.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2,8(12):33-35.

[3]许建业,杨亮.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3,6(2):8-12.

[4]林蔚然.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索———以福州三江口高级中学为例[J].新建筑,2016,8(4):105-109.

[5]吴琨.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J].艺术科技,2016,10(4):258.

[6]廖一联,申敏.场所精神———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J].四川建筑,2016,36(2):79-81.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