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孝善文化之乡
《走进孝善文化之乡》记录了到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领略了孝善文化的行程,从刚刚进入土桥,到孝善文化村,再到朝阳社区,桥古老的寺庙一一禹王宫,镇人民政府,一路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人间最美四月天,风和日丽尽欢颜。孝善文化传千里,不去土桥心不甘。怀着对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弘扬传承孝善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随作协的老师们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来到距县城70公里的土桥镇。领略孝善文化,感受浓浓乡情。迎着成都第一缕阳光,沿宽阔的金堂大道一直往南,一路美丽的风景无心欣赏,心儿早已飞往那如画如梦的土桥。穿过那座隧道,土桥二字映入眼帘,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进入了我的心田,到了孝善文化之乡土桥。
一进入土桥,孝善文化的清风扑面而来。沿路的广告牌都是孝善文化主题宣传,一幅“在家做孝子,出门做善人”的巨幅广告牌显得特别耀眼。我拿着相机独自走在那干净而又规整的街上。由于是赶场天,街上行人很多,很有秩序。我用相机收集着一幅幅祥和孝善的画面,乡民们都很友善,还配合我摆好POS,脸上露出淳朴的微笑。商家热情的招呼顾客,忙碌地做着生意,一派祥和的气氛。
不经意间,我来到孝善文化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孝善文化牌匾,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村里。上面记录着,土桥千古的孝善人物,也有当今的孝善明星。社区居民的的小院,规范而又整洁。大门口悬挂有“孝道之家”等政府颁发的证牌。门口的孝善对联上面写着“家庭美好孝为贵,社区和谐德为先”,彰显着孝善文化的浓笔重彩。院坝的大门都是虚掩着,没有上锁。我看到了这里的一片祥和安宁。
来到朝阳社区,在宽阔的孝善文化广场上,有许多老人在那里健身、聊天,年幼的小孩在那里无忧无虑的玩着游戏。一条长凳上面,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聊天,据说老奶奶都90多岁了,她的儿子70多岁,每天都要陪她在广场上走走看看,享受阳光。旁边的一家三代玩的非常开心。社区办公室整洁明亮,工作人员忙忙碌碌。说明来意,朝阳社区王书记热情的接待了我,他兴奋的拿出一个牌匾,那是中宣部授予的全国精神文明先进称号。墙上挂着中央电视台来采访时的照片。看来土桥的孝善文化已经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在全国宣传开了。社区的孝善明星照片、事迹都展示在我的眼前。我的心灵已经有了震撼。
告别了王书记,我来到了土桥古老的寺庙一一禹王宫。门口古代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立于大门两侧,故事生动感人,源远流长。一一读来,震撼心灵。古建筑气势灰宏,斑驳的油漆述说这里古老的故事,还在燃烧的香火,昭示着这里游人如织。直径达一米的古柏树桠枝,在春风中摇曳。几个人都围不下住的大榕树下落叶满地,新芽发起。两个树就像魏然屹立的铁将军在风雨中护卫着寺院。寺庙里门柱上雕刻有一幅幅宣扬孝善文化的楹联,读来顺口,温馨甜蜜。
走了许多的路,有点累了,叫了一杯茶,在这静静地地方品了起来。只见旁边老人们在喝茶聊天。身边传出,“王大爷你的茶钱我给了”的声音,只见三位大爷不断地争抢着付茶钱,相比那些见着吃饭喝酒要付款了,转身就走的人,他们的心是那么得淳朴啊。我和几位老大爷老奶奶聊了起来,92岁的罗奶奶,身体很康健,四世同堂,非常幸福,儿子媳妇,孙儿孙媳都非常孝道,罗奶奶激动地说“还是这个社会好啊,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好,很孝顺,要是在解放前,我们早死了”。几位大爷给我讲了许多的孝善故事,个个感人,事事动情。土桥的三绝,“聪子糕、盘龙黄鳝、手工粉条”。他们个个都有关于孝善的精彩故事。聪子糕很软,传说是媳妇为了孝敬老人经过许多复杂的工序专门做给没有牙齿的老人吃的香甜酥软;盘龙黄鳝做好后黄鳝自然盘起,象征着一家人齐心协力;手工粉条是选用上等的红苕,用手工精心制作,传说是专门做给小孩子吃的。
告别了罗奶奶和几位大爷,我来到了镇人民政府,走进了学校、幼儿园,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动人的孝善故事,介绍一个个感人的孝善明星。
据政府的贺茂副镇长介绍,土桥是劳务输出大镇,青年人都远去广东打工去了,留守老人很多。全镇就有2600多人。为妥善解决农村老人“少人管”、“无人管”的问题,土桥镇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土桥镇围绕孝善主题,推出了“新二十四孝”评选、“孝子行”、“百寿宴”、“敬老承诺”、“大手牵小手登山”等系列民俗活动,先后涌现出孝善典型300余人。从2009年开始,土桥镇每年都要评选“孝善之星”,并发动大家加入“助老巡访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招募助老巡访志愿者450多名,他们每人负责4到5位留守老人,农忙时帮干农活,平常就随时关心老人的身体、帮助老人就医。
“孝善之星”王雪莲是朝阳社区的一名干部,她创立了助老巡访工作机制。2013年,朝阳社区58岁老人伍秀英,因脑溢血引起半瘫,生活不能自理,家中只有同样多病的老伴照顾。王雪莲主动提出要和伍秀英老人结对,承担起对她的助老巡访任务。从此,无论是天晴下雨、天寒暑热还是逢年过节,王雪莲只要有时间就会主动到伍秀英老人家去,扫地、理菜做饭、洗衣叠被、梳头按摩、嘘寒问暖……农忙时节,号召并组织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帮助抢种抢收;逢年过节,自掏腰包买米送面、办年货送温暖!
现在,王雪莲每周都要往伍秀英家跑两趟,“她特别希望我去和她聊天,一见到我她就很高兴,其实她只是感到孤单”。时间久了,伍秀英甚至觉得,常来陪她的志愿者比自己的女儿还好。王雪莲觉得,十年前的自己还算不上一个“好儿媳”。那时她和丈夫一直在广东打工,直到2005年婆婆摔倒扭伤了腰,她才有了回家的念头。“她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头发已经白了,几年没看到牙齿也掉了,忽然那一刻觉得她好像老了好多。”回乡后的王雪莲悉心照料自己的婆婆还做了志愿者承担其他留守老人的助老巡访工作。对此,王雪莲有自己的感慨,“家有一老当有一宝。我的子女看我这样照顾婆婆,他以后肯定也会这样对待我,其他人看到我志愿照顾别家老人,也开始逐渐加入志愿队伍,乡邻间互助买菜、抢收抢种已是常事”。
近年来,土桥镇为发扬孝善文化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法治大讲堂、文化院坝、百姓孝善故事会、推荐评议身边好人,既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充分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氛围。深入开展家庭敬老竞赛活动和老人精神赡养宣传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老人精神需求教育,使群众懂得“事父母、能竭力”的道理,明白老人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更要满足其精神需求。成立“说事评理中心”,设置“说事评理室”,健全以“说三事”(说家事、公事、农事),“评三理”(评情理、德理、法理),的“说事评理”工作机制,完善乡规民约22条。截止目前,共收集汇总各类民情台账86件,接到群众咨询150人次,化解各种矛盾纠纷23起,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政府还在全镇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课程,指导各学校开设孝文化课堂,坚持每月组织召开孝善文化研讨会,让青少年懂得老人历尽沧桑所积累的丰富人生经验是国家的财富和家庭的幸福之源,让孝善文化走进校园。据金堂县土桥镇幼儿园车园长介绍,幼儿园除了根据各年龄幼儿特点在每个班开展不同的孝善课程外,还创编了孝善主题的早操、环创、家园互动,节假日时就走出幼儿园参与实践,慰问空巢老人,给他们带去文艺表演和礼品,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们越来越懂礼貌、懂感恩,相互关爱学习,无论是家庭还是校园都看到了他们的变化”。
几年前,由罗氏、陈氏两大家族,先后成立孝善基金会,募集捐款近5万元,款项用于家族贫困大学生就学、特大疾病救助、家庭突发性困难、重阳节慰问老人以及召开孝善会时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就餐。50多岁的基金发起人老罗说道:“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这里的父老乡亲呵护着我们,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他们,家族五世同堂的淳朴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今天当我们觉得自己过得不错时,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众人拾柴火焰高。”
贺茂副镇长说,政府对于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敬老爱老”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下一步将以“助老巡访”活动为载体,以完善的养老模式为契机,在全镇再掀“孝善新风”,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到敬老爱老的队伍。土桥镇通过几年时间的宣传打造,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下一步将升华善文化,提倡感恩,从社区、家庭、学校入手,依托各种载体宣传,建立长效机制让更多人敬老尽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穿个那座隧道,车子缓缓的驶离土桥,挥别之间,对这块土地已经有了深深的眷恋。此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一幅幅孝善的画面,一个个孝善明星的故事,一张张淳朴而又慈祥的笑脸,还在我脑海里回旋。还在回味那酥软香甜的聪子糕,那一心一意的盘龙黄鳝,还有那顺口化渣的手工粉条。此刻,我的心灵已经受到了震撼,思想得到了净化。相比这里的孝善明星,相比这里淳朴的人民,我做得还不够,对父母、对亲友、对祖国,我有了深深的愧疚感。
在世风日下利益至上的今天,这里是一块纯净的土地,朴实的民风、久远的孝善文化,在这里默默的传承,发扬光大。这里的人民默默的传承着孝善文化,这里的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和引导孝善文化的建设。孝善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得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不竭源泉。我相信,不管时光的隧道如何穿越,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孝善文化将会在祖国的大地上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孝善文化之花将会永远开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