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出人才角逐的大戏
《<三国演义>是一出人才角逐的大戏》用风趣幽默的笔触,解析了《三国演义》中的人才大战,嘲讽了当今用人体制下的某些弊端,提出了很多用人方面的思考话题。
洋洋洒洒一部《三国演义》,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既有政治、军事问题,也有管理问题和为人处世问题。品读三国,我们处处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不过,依我看来,三国之争,说到底,实质是人才之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群雄趁乱而起,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尔诈我虞,不断发动战事,争抢地盘,扩充势力。曹操行刺董卓失败,潜逃回家,招兵买马,迅速崛起。曹操之所以能成为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统一北方,这跟他在政治上采取“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策密不开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培养和善于使用各种人才。曹操胸襟广阔,量才录用人才,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抑或是敌方阵营投奔而来的各种人才,曹操都合理利用。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曹操的麾下,许多一流人才,全是引进过来的。在武将方面,许褚、张辽、徐晃、庞德、张郃等一流高手,全是从敌方阵营招过来的,他们冲锋陷阵,攻营拔寨,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曹操同样大胆启用贾诩、郭嘉、荀彧、许攸等天下名士,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比如,曹操的第一谋臣郭嘉,曾在袁绍手下做事,当他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事时,毅然弃暗投明,奔向曹操的大旗之下,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极为信服郭嘉的才华,对其言听计从,从而迅速打开了局面。曹操对关羽的人品武功最为赏识,他一心一意想把关羽收为己用,上马赠金,下马送银,亲自挑选美女送到关羽府上,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盛情款待关羽,令关羽倍觉感动。曹操超乎常情地器重关羽,引起曹操帐下诸将的不满和反对。连曹操也没有想到,他虽然没有留下关羽的身体,却留下了关羽的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因为曹操善待关羽,令关羽一直心存感谢。当曹操赤壁兵败,狼狈地败走华容道之际,关羽念起曹操当年的恩情,宁愿违背诸葛亮的将令,冒死放走了曹操。这出戏,让后人感叹不已。这也是曹操重视人才的最好写照。
官渡之战进入危急关头,曹操粮草不济,眼看败局已定。关键时刻,袁绍手下谋士许攸前来投奔,曹操闻讯,居然来不及穿鞋,匆忙之间,赤足相迎,令许攸心下感动,当即献上了击破袁绍的妙计。曹操爱才,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曹操帐下简直成了各色各类人才的“聚宝盆”。正因为如此,曹操才横扫北方,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军阀之一。
吕布是东汉末年的第一武将,他勇冠三军,光彩照人。虎牢关前,吕布斩将立功,令盟军胆寒。三英战吕布,表面上看来,是吕布战败。可是在我眼中,更加凸显了吕布的神勇,要知道,他以一人之力,酣斗刘关张三员当世虎将,虽败犹荣。吕布如此英勇,是一位世上罕见的战将,只可惜,他不听身旁军师陈宫的锦囊妙计,如果吕布他肯虚心听取陈宫的计谋策略,他就不再是匹夫之勇,他同样有机会创造奇迹,打出一片灿烂的天地,笑到最后。
曹操的老对手袁绍,虽然四世三公,地位尊贵,拥兵百万,雄据河北,且大有问鼎天下之势。可惜的是,袁绍外宽内窄,外强中干,腹中根本不能容人容物。袁绍手下最为得力的谋臣沮授、田丰乃天下名士,智虑可谓天下无双。奈何袁绍在关键时刻,没有采纳他们的忠言,反而把沮授打入大牢,赐死田丰,这实在是自断其臂,自掘坟墓。曹操用人唯才是举,而袁绍却用人唯亲。这是袁绍最为致命的弱点,他把三个儿子分封一方,主持各地的党政军的大权。不料,他的儿子们偏不争气,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在曹操大军压境之时,也不能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这也是加速袁氏集团灭亡的一大原因。——大凡任人任亲的当权者,迟早会出问题。因为你所用之人,自恃拥有强大的后台,拥有稳固的靠山,他便会目空一切,骄横野蛮,独断专行,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他甚至可以把老天捅出一个大窟窿。袁绍之败,败在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败在自己的手里,败在儿子们不争气,非战之不利也。当曹操占据袁绍的老巢时,曹操无限感慨地说:“如果袁绍能够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我又怎能踏上河北的土地呢?”曹操的一番话,真是道出了袁绍灭亡的原因。
江东的孙权,少年英明,他之所以能在江东成事,最后做强做大,也是高效合理使用人才的典范。孙权帐下,文武人才合理搭配,相得益彰。文臣方面,孙权先后拥有周瑜、鲁肃、张昭、陆逊,这些都是罕见的高级谋士,专门为孙权出谋献策,制订国家的方针政策。武将方面,孙权拥有黄盖、程普、吕蒙、大史慈、周泰、丁奉等忠义大将,他们武功一流,全是舍生取义之辈。在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孙权先后依靠这些厉害角色,终于扭转了不利的局势,坐稳了江东,最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高级优秀人才,给孙权带来的最大好处。
刘备早年虽然胸怀天下,志在四方,但他兵微将寡,身旁只有关羽、张飞、赵云数员战将。谋士方面,刘备更是极度奇缺,手中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人才来,致使刘备施展不开拳脚,处处受困。在穷困潦倒之时,刘备不得不先后依附豪强军阀,讨别人的剩饭吃,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真是苦不堪言。好在刘备落难新野,依附刘表时,巧遇了隐士水镜先生,水镜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缺乏人才的严重性。刘备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虚心地听取了水镜先生的建议。于是,刘备开始四处打探和网罗人才,率先把徐庶收归帐下。徐庶果然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投奔刘备后,牛刀小试,即用巧劲击败了曹军,打了几个漂漂亮亮的胜仗,让刘备惊喜万分。刘备尝到了高级人才带来的真正实惠,内心高兴。可不巧的是,徐庶被曹操的奸计赚走,这让刘备痛彻心肺。徐庶挥手跟刘备分别之际,刘备伤心落泪,不忍别离。当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大名时,戒斋沐浴,诚心诚意,不顾路途遥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当诸葛亮没有答应他时,他竟然痛哭下跪,再三哀求。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即拜诸葛亮为军师,授其剑印,全权掌管兵马大权。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寄于的厚望,使出浑身才学,帮助刘备开创了一代霸业,传为千古佳话。
令人可惜的是,三国后期,由于诸葛亮用人制度上的失策,导致蜀国出现人才匮乏的局面。关于诸葛亮使用人才的问题,试举一个例子,便能说明问题。街亭之战,关系整个北伐全局的得失,可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却委派马谡这样夸夸其谈的书生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其实,诸葛亮素知王平的为人。王平一直在前线服役,熟悉山川地势,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且为人低调,小心谨慎,堪当大任。从王平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是位老实人!我倒觉得,老实人办事可靠,令人放心。老实人身上有许多优点,老实人不尚空谈,老实人默默地做事,老实人办事公道。如果诸葛亮把镇守街亭的大任托付给王平,我完全相信,王平堪当大任,足可以守住街亭,死死阻断司马懿的大军,圆满完成此次重大军事行动。可诸葛亮却把镇守街亭重任,交给了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究其原因,其中有一个细节,不容忽略。马谡一直跟随诸葛亮,侍奉诸葛亮,两人每天几乎形影不离,马谡名义上是参军(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秘书和参谋之类的职位),实则跟诸葛亮情同父子,可见两人的亲密程度。诸葛亮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也许是希望马谡能扬名立万,在军中树立威望。然而,这适得其反。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开不得半点玩笑。
我极佩服刘备的先见之明和识人之见。刘备生前曾对诸葛亮嘱咐过:马谡言过其实,切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早把刘备的话抛到脑后。说实话,诸葛亮要用马谡也可以,只是选择的时宜不合。诸葛亮可以把马谡调到地方上工作,让他知道基层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让他不断累积经验。若假以时日,马谡或许能成长起来,功德圆满,成就一番事业。诸葛亮出于这样的考量和安排,我只能斗胆理解为,这是凭着亲疏关系,而特意进行的人事任命安排。在这里,我们只能责怪马谡了,谁叫他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叮嘱,不听王平将军的再三苦劝呢?
诸葛亮虽然聪明,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像管家婆一样,对整个国家进行管理,这虽然忠心可鉴。可是,一个丞相,面对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事务多如牛毛,你要亲自管,管得了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吗?一个人再聪明绝顶,但你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又不是精钢炼成的,精力肯定有限。好吧,即使退一步来说,就算你管得了那么多事情,可那些政府官员呢?他们只好远远地站在一旁瞧热闹,上班时间顶多喝杯茶,翻翻书,或者闲聊几句打发时间,因为他们无事可做呀,他们根本没有压力呀!反正,我们上面有诸葛丞相,他的能力大得很,既使天塌下来,也有他老人家顶着,我们小人物工资照拿,补贴照发,一分钱不少,何乐而不为呢?如此一来,天长日久,官吏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他们的聪明才智,会慢慢地消磨殆尽。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也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在文臣方面,主要依靠诸葛亮一支独木,苦撑危局。至于出类拔萃的武将,蜀国更是缺乏。本来,魏延是蜀国后期的第一勇将,他的一把大刀,锋利无比,使得神出鬼没,不知的多少敌兵敌将丧在他的刀锋之下。令人倍感可惜的是,因为内部之争,魏延没有死在敌我两军交锋阵前,而是栽倒在自家人手中,令人可惜。后人读《三国演义》,读到蜀国后期将领奇缺,武艺平常,发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打先锋”的感慨。廖化原是关羽部将,论其实力,武艺并不高强,顶多只能属于中等水平,担任副将勉强可以,可是要他作先锋大将,确实勉为其难了。用这样的人才作先锋大将,势必难于打开胜局。
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可是一个难得的高级人才,他精明老到,他洞察了蜀国和诸葛亮的弱点,深知诸葛亮这样硬撑下去不是办法,肯定要出大问题。司马懿一直采取守势,按兵不动,高挂免战牌,耐心地跟诸葛亮耗时间,比毅力,等时机。实践证明,精明老到的司马懿,这一招非常管用。诸葛亮果然耗损了最后一丝精气,当他撒手西归之后,把振兴蜀国的最后希望,全部托付给了姜维。
蜀国后期,姜维可说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忠心可鉴。只是,蜀国人才匮缺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加上内部贪官黄皓从中作梗,通敌叛国,横加干涉姜维出兵,导致蜀国屡屡错失良机。姜维虽然励精图治,九伐中原,但他终究没能打开新局面。而司马昭手下拥有两位天才帅将,钟会和邓艾,他们一左一右,分两路大军同时伐蜀,遥相呼应,势如破竹,终于攻陷了蜀国。姜维眼睁睁地看着蜀国灭亡,无奈地自刎,痛苦地闭上了一双曾经无比明亮锐利的眼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