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旅行
为何总是这样
去苏梅岛折腾了5天,上周日回来补了一整天的觉,第二天满血复活,重回朝九晚五的生活。
可能是因为,还没从安逸闲适的度假模式以及泰国那种不紧不慢的氛围中完全切换回来,从周一开始的连续两个早晨我都错过了通勤车,自己坐公交车去的单位。似乎已经忘了之前的自己每天都是一路小跑、气喘吁吁,才赶上的通勤车。
隔着车来车往的连山街,望着渐渐远去的大巴。我竟油然而生了一种回家继续睡觉的冲动,但是,一秒钟之后,它被我的理性降服啦。
随性、闲淡、自由,是地球人都认同的最佳生存状态。可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只能是人生的梦想,生活除了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多的还是眼前应接不暇的苟且。为了生计和家小,为了车子和房子,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向着所谓“成功人士”的标准和方向不懈努力。
况且有些事儿,想想就可以啦。等到真正拥有的那一天,或许会发现,它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就像范冰冰,全中国的男人都不会排斥——不管多大岁数,因为她集男人对于女人的所有要求和想象于一身,公开的和隐秘的。但是真的要把她娶回家当老婆,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李晨如今的人气,也是他的魄力和勇气换来的。
大概5年前就读过大鹏的《背包十年》,后来陆续在微博上关注过一些职业旅行家,同时,身边也结识过几个类似的人,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当行走地球、浪迹天涯成为工作之后,生活的压力和窘境一点都不会少。以旅行为职业的人,需要忍受长久的寂寞和孤独,再美的景色只能独自欣赏,他们的生计来源,对于大V来说,可以靠出书,写专栏,签约拍照等,普通人只能靠做做生意,卖些户外装备,或是微商之类的,总之,他们只是时间相对自由一点而已,其它没太大区别。
因此,对于此生注定朝九晚五的机关一族而言,偶尔放放风也就够啦,不要吃一回满汉全席,就真把自己当皇上啦!再也不用慨叹,假期少,没时间旅行。呵呵,说得就好像只要有假期,你就能随时有钱出发似的。
旅行之于生活,就像春节里的焰火,绚烂而短暂才是最好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历经一次次地逃离,又一次次地回归,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在风平浪静之下,已经有了一些波澜。灵魂在肉身的不断地迁徙中,能找到真正的庇护之所。
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什么要带老人去旅行
关于带父母去旅游这件事儿,其实,我觉得与旅行已经没多大关系。它就是一次家庭的集体活动,就像集体下馆子、集体照张全家福一样。一家人团聚的氛围是首要的,至于去哪里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我也从未跟老人们商量过任何细节。
说到底,就是为了尽一份孝心,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已。并且,我相信,绝大多是中国儿女都是这样。
行走国内外,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于旅游这件事情,中国老人和外国老人存在巨大差异,上了岁数还出来旅游的老外随处可见,他们或是年龄相仿的一帮人,或是一对银发夫妇,甚至独自一人。他们会认真地了解浏览历史古迹,甚至拿着一本书,边翻阅边行走。他们也会穿上泳衣,尽情享受阳光和大海。但是你基本看不见儿女带着老人出来度假旅游的。
而中国人老人则不同,春节在泰国,见过无数中国来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团,和在国内一样,老人的角色主要就是随从兼保姆,静静地坐在泳池边,看着孩子们嬉戏玩闹,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个人目的和兴趣点。
一方面,这是由东方人的传统和家庭观念所致,更重要的,外国老人从年轻开始就这么玩了,而中国老人在年轻时还未想象过今日的生活。这当然是拜改革开发国家强盛所赐。
那么,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还能指望孩子领着我们出来玩吗?应该是指望不上的,因为将来的他们极有可能比今天的我们还要忙,那个时候的中国,必将出现一大批全球化的企业,人口的迁徙和工作的调动,将不再是北上广,或许是欧美澳。所以,当我们老去,孩子真的能留在身边的几率能有多大呢?
因此,找到自己对于生活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向往的目的地,然后自己带着自己去那里,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老人需要去旅行吗
我觉得还是需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必将日益走向闭塞,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少,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少,生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干枯、萎缩。能够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年轻时没有机会这么去做,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他们会知道,生活并不仅仅是买菜、做饭,小区里遛弯,到日子去银行取养老金,存点钱以备得病……
母亲住在八十年代末的老式小区,虽然房子旧一点,但是街坊邻居都很熟。从我们家老太太回家后这几天的反馈看,有些改变还是可喜的。除了亲戚朋友、小区里的邻居、广场舞的老姐妹之外,小区的保安、菜场经常光顾的摊主等等这些人,应该都已经知道老太太出国旅游回来啦。在苏梅时,他还特意买了四块手工皂,说是送给一起跳广场舞的同伴,还告诉我,上次她们去九寨也给她捎东西啦!
之前,家母除了偶尔转发一条鸡汤或养生之类的文章外,从不发朋友圈,可从泰国回来,她发了一条“美丽的泰国苏梅岛”,还配上了九宫格的美图。
据她自己说,已经有十几个人点过赞。
拓展阅读:杂文与散文的区别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① 演绎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层推法: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20]等。
③ 归纳法: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胡彬《悲剧的根源》[21],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漠视生命、冷酷、麻木!于是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22]
④ 对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23],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25]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①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26],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又如张峰《黑猫纵鼠》[27],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答:有!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①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31]: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②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32]: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够了!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中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我认为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