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的路上
《在梦想的路上》表达了对散文、对作家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文学是一种艺术,能达到高水平的确不容易,既然爱它,走上了这条路,就坚持下去吧,只要努力,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半夜时分,突然牙痛,起来吃了治牙痛的消炎药,于是再也无法入睡。不得已又打开手机新浪博客,再次阅读领会雷达老师的评论《我心中的好散文》,读后,心情再难以平静,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老师的评论,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其实,近一段时间一直思考怎样写好散文,以走出之前的写作瓶颈。
三月初,本想参加吴忠市骨干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的。结果因为“骨干作家”四个字退缩了,于是,想继续学习的心思一下子没了。“骨干作家”?算了吧。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水平,是什么样的层次。虽是个作协会员,但总觉得有名无实。以我这样水平参加“骨干作家”培训班,多少有些揩油的嫌疑。再说光是一个通知,自己所在地的作协秘书长也没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假如像上次那样,报名的没来学习,来学习的报名册里没有,这样的场面很是尴尬。对这样的培训学习计划,感到压抑憋屈,怎样能静下来听课学习呢?我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人,如果只是通知上所说免费食宿。这样的带着情绪的培训学习宁可不参加也罢。还是老老实实上我的班,安安心心挣我的工资。等下班了,心静下来了,好好阅读收藏在博客里散文名家写作吧。
由于受时间和工作限制,我参加的文学创作培训班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一旦有机会去了,也是尽量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潜心学习,静听名家的授课。或许是受课堂氛围的熏陶,或受名家创作经验的共鸣,总之,受训后总有点点滴滴的收获;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有一种紧闭的门开了缝,让我看到门外精彩的世界的瞬间冲动。因为这瞬间的冲动,曾写过《激动之后回归平静》,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唐突,有些幼稚可笑。文学创作怎么会这样轻而易举,文学之路怎会如此的平坦如垠。假如文学之路都如设想的一般美好,恐怕中国乃至世界还不出无以计数的文学巨匠。设想终归是设想,现实归现实,站在文学之巅仍然是哪些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尝遍人世间所有困苦,写出了超凡脱俗,一般人无法涉及的传世佳作,被人永远瞻仰的文学巨匠。
有了这样的体会,我坦然了,心平气和了。其实培训归来,总结反思是一方面,读书写作也非常重要。写作是个慢功夫,就如煲汤一般,时间越久,火候越合适,那味儿就越淳,关键是你有无那份耐心去等待。
我喜欢散文,自然对散文作品关注度高一些,书店书摊买书,文友赠书大多散文随笔类居多。日常喜欢写一些散文随笔类文字,但写出来生涩,淡而无味。我试图摆脱这种写作瓶颈,走出散文写作的死胡同,但收效甚微。我觉得自己出了问题,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写作门槛。
从元月份到三月份,几乎没写几个字。虽然其间写过几篇,但都因不满意,写到一半放弃。有时又觉得自己似乎找到那么一点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但是写着写着,又回到原来的老路对此我对自己写的东西极度失望。明明想摆脱,却挣扎不开摆脱不了。一直在原地徘徊转圈,甚至还急速倒退。
说实话,我一直没有写出自己想要的文字。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写了这么多年,能拿出来见人的几乎没有。这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在这异常艰辛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我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文字,不知何时才能走出那个魔咒般怪圈。
我始终认为,好的散文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有生命,让人耐看,看后引起强烈共鸣的文字。那些来自现实生活,蕴含着生命元素,就像山溪中奔腾不息吟唱着快乐的浪花的文字,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那些随笔类文章,将写景抒情,将历史趣闻,再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文字也很受读者青睐,我也很喜欢阅读。
在这喧嚣噪杂的时代,在文学萧条的年代,散文相对小说,诗歌而言,它只是扮演了一个配角的角色,但论其历史,它更为源远流长,但在时下,总是缺乏气场,似乎无力与小说抗衡的实力。
不过随着时代的与时俱进,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散文也似乎迎来它的春天,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素材,滋生出比之前更为丰富的社会体验。散文也从此打破了以前固有传统格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催生出了新颖,别具一格的风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被演绎的更加直观,而它倾吐心声的本质特征依然没有改变。
这几年,读了不少散文作品,尤其散文创作的文字。总觉得传统散文创作发展到现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思想的贫瘠,哲理匮乏都不同程度制约着散文向前发展,抒写当代人生存困境的作品不多,称之精品的佳作更少。
话说回来,写作对于我而言,不是职业,只是兴趣爱好而已,是工作之余之外的副产品。它不能给我带来名与利,但它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不至于迷失自己。我知道写作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坚持不下去的。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八小时工作之外,我最惬意的事就是泡上一杯热茶,慢慢品味阅读散文名家优美的语言,咀嚼着作品深邃的哲学内涵,探索作者历程和写作背景。当然,也时常关注作家作品,关注文学动态,也成为我的喜好习惯。
关注归关注,心中的梦想时刻没有间断过。作家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作家?它不仅仅是发表几篇一般人都能写出的,刊登在杂志刊物上的铅印文字,也不是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所能解释了的。我认为作为作家,笔下的作品必须具备说服力,具备超越平凡,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洗礼的文字。然而,要写出这样惊世骇俗的文字谈何容易。文字的提炼,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艰辛是换不来文字质的飞跃。
弹指一挥间,屈指算来,从开博到现在已接近十年,这近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对于迈入写作门槛的我来说,总觉得自己仍站在门外,仍然是个一步步往上爬的新人,小学生。
在这条异常艰辛的路上前行的时候,总有累的时候。累了,便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环视周围,看看这纷纷扰扰的社会,看看有几个与我一样热衷于文学的人。但是拨来数去,竟没几个人与我兴趣相投。偶尔试探性地问几句,人家竟把文学贬得一无是处。如果我说自己喜欢文学,人家会认定我是神经病。是啊,在网络时代,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有几个在乎纯文字的文学,有几个在读名家名作,更有几个与我一样,走在这漫漫地文学路上艰难前行的人。
这几年,散文随笔类写得多了,感觉也比以前写得好了,可就是发不出去,大一点的刊物,很少能上去,多在市一级的刊物露露脸。对此,我毫不介意,也从未为此失落过。我不认为在大小报刊杂志发表文字就能证明写作价值所在,能够尽兴而为,顺其自然最好。毕竟对我来说写作纯粹是爱好,不是用来吃饭扬名的把戏。
拓展阅读:杂文写作的三点注意
一.态度鲜明化
杂文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文体,爱与憎都毫不掩饰。且杂文是勇敢者的艺术,它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敢于撕破假面,敢于向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挑战。事实上,公务员就是这样的一个的角色。
二.大题小作化
大题小作就是要求从申论材料所给的重大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文章。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写作方法。写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看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生发开去,提示隐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刻的主题。
三.杂文要“杂”化
(一) 题材上要广采剥取,多方涉猎。
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深刻的表现主题,丰富思想内容。
(二) 内容上知识丰富,寓理于文
杂文的”杂”体现在内容上便是丰富性和知识性。读这样的杂文,读者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又可在作者的娓娓的叙述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讲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阅卷者同样也比较喜欢这类文章。
在杂文写作中,或许一些考生常常苦于“杂”不起来,缺乏形象性,没有一点杂文的味道。出现这种窘境的原因,除了对所写的问题想得不深不透以外,还与应试者生活经验的贫乏和知识面狭窄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平时必须注重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与开拓,不断扩大生活视野和知识面。
本文标签:
[!--temp.ykpl--]